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手抄报:一二九运动的背景组织和准备
背景
日本于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发。1933年爆发长城抗战,热河被日军占领。1935年6 、7月间通过“秦土协定”控制察哈尔省。同年10月指使殷汝耕在冀东建立“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对应这一局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于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救国。
外围组织
1934年8月,中共北平市委被破坏。中共北方局指定北平团市委暂时代替市委领导工作,负责人是王学明。团市委组织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包括王学明、彭涛等人。中共的外围组织是北平民族武装自卫会,周小舟为负责人,成员包括姚依林、蒋南翔、黄诚、吴承明等人。 1935年8月,民族武装自卫会在西山召开会议,参加者包括周小舟、彭涛、黄敬、郭明秋、姚依林等人,会上决定发起成立黄河水灾赈济会。赈济会后在民国政府社会局立案,可公开活动。该组织活动地点设于女一中。通过赈济会的活动,多个学校的学生被组织起来,共募集了2000多元,除了将部分捐款捐给山东,他们还留下约500元备用,这笔钱后来用于一二九运动。
准备
1937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115师部分干部在山西孝义碾头村合影。前排左起:张友清、郭明秋、林月琴、王秉璋,中排左起:林枫、杨尚昆、罗荣桓,后排居中者为115师343旅旅长陈光
响应
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各大城市的学生均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声援北平学生的行动。陕甘苏区学生联合会也发出响应的通电,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书》,号召全国工友起来抗议出卖华北与屠杀(事实上并未有屠杀)、逮捕爱国学生。鲁迅、宋庆龄等爱国知名人士也撰文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奋斗精神,捐款支持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北平学生也组织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前往河北宣传抗日救国。
一二九运动造成的巨大回响,为国民政府带来了压力,某程度上促成了国民党后来的联共抗日政策。 时至今日,中国大陆的一些学校会在每年的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一二九合唱;复旦大学的一二九歌会,天津大学的一二九长跑,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二九诗赛,华北科技学院的升旗仪式等。目前,在北平辅仁大学校园旧址(今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区,定阜大街),留有一座辅大教授启功落款的“一二九运动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