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打人的坏毛病,父母该怎么教?

01-03阅读:421大字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是怎么了?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的坏毛病该如何教?前几天有个妈妈跟我说:“我家宝宝才一岁多点,高兴了会打我的脸,生气了也会打我的脸,怎么办呀?”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是怎么了?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的坏毛病该如何教?前几天有个妈妈跟我说:“我家宝宝才一岁多点,高兴了会打我的脸,生气了也会打我的脸,怎么办呀?”

“我握住她的手,告诉她不能打了,她当时点头了,可过后,又继续打。”

其实很多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类似“攻击性”的行为,不是他喜欢打人,而是他不知该如何做。

所以,我们引导的重点不仅仅是要制止,还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比如: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可以把宝宝的小手抓住,告诉他:“不能这样哦,妈妈会很疼的。”,然后正确示范给他,抓住孩子的手,轻轻摸摸我们的脸,或者用我们的手轻轻摸摸孩子的脸,来表达欢喜。

如果孩子是因愤怒而打你,那正确的示范应该是教孩子如何表达不要,比如摇摇头,摆摆手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是在学习因果关系。宝宝在探索世界之前,首先探索的是自己的身体。

在孩子4-5个月的时候,他逐渐学习因果关系,比如敲一下玩具,它就会发出声音。打一下父母,“啪”的一声之后,父母就会有夸张的反应。

若是你的反应很大,越来越喜欢对身体掌控感的宝宝,会爱上这种游戏。

所以,正确的引导方式是,抓住他的小手,平静地告诉他不可以,我不喜欢。

还有的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滞后于动作。跟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经常抢玩具、打人来表达需求。

之前认识的一个小孩子,就是这种情况,一言不合就动手。小孩子又不知道轻重,甚至把一个端着热开水的孩子推倒烧伤过。

但她妈妈在场时总是随口制止一下,说是孩子自己的事,让孩子自己解决。可若是她的孩子被打时,她就会拉着对方让自家宝宝打回来。

在游乐场里,若是这个小孩被不认识的人欺负没还手,那是要承受妈妈的眼刀子和呵斥的。

把别人推倒在厕所,把别人烧伤时,这位妈妈要么说小孩子之间能造成多大伤害?还埋怨对方父母大惊小怪。要么为自己孩子的行为找理由,说自家宝宝不是故意的。

遇到强硬一点的父母,不肯就此罢休时,她则是把自家小孩拉过来暴揍一顿。

于是,孩子爱打人的毛病很久都没改。就算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没能改变。

人类天生是有攻击性的。孩子负责理性思维、自我控制的前额叶没发育成熟,所以很难控制情绪,会出现动手伤人的情况。这是成长的正常状态,不必过分担心。

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作为,任其发展下去。

如果孩子真的动手攻击人,一定要立刻制止,说了两次还是如此,那就带他离“现场”远一点。以此表明,动手打人或者抢东西就不能跟别人玩。

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要“以暴制暴”地打孩子,因为你这是告诉他,当你不开心,没被满足时,可以动手打人。

不管孩子打的是谁,就算是爸爸妈妈,等他情绪平复后,一定记得让孩子道歉,抱抱对方,说声“对不起”。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仪式感,它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在告诉孩子如何表达友好。

注意,是等情绪平复后,不是立马逼着孩子道歉,那样他根本不能真心接受,还会更逆反。

涵涵小时候也打过我,打完了就说“对不起”。对于这种认为说个对不起就能获得别人原谅的行为,我肯定是不鼓励的。

我告诉她,我还是很生气,因为你打了我,不是随便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的,而是要做到别再打妈妈了。

她需要帮忙时,我会一声不吭地去帮她。但就是不说话。等时间差不多了,再问问她,以后还打妈妈不?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不打。那妈妈很相信你能做到,但你若是再打,我还是会不理你,也很难原谅你,就像这次一样。

因为她当时已经能够用语言表达需求了,所以,我就跟她说,应该如何告诉我,你的需求是什么,怎么表达不乐意,而不是动手。

那若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我们可以告诉他,说“不要”,或者用摆手摇头方式表达不要,用点头表达可以。

嗯,一定要告诉孩子如何正确去表达。他若是没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只能用自己所认为对的方式去表达。

有一些绘本或许能够辅助你引导孩子:

《我不再打人啦》 

小仓鼠和小朋友也在一起玩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打人。因为这个,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小仓鼠很伤心,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打人。这时候,小兔子走到小仓鼠身边,说愿意和他一起玩,但是他让小仓鼠发誓不再打人了。小仓鼠开心地答应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小仓鼠真的不再打人了吗?

《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系列

美国获奖儿童插画师玛丽卡·海因莱因力作。手是用来问好的,还能用来玩游戏,创造音乐,学习,数数,帮助人以及做其他更多的事。这本温和、鼓舞人的书通过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插图告诉孩子们,暴力永远是错误的,他们可以控制情绪,能够有积极友好的表现。

3岁前孩子“打人”,很多时候并不是有意识地攻击性行为。但不能因为孩子还小,我们就不把他的行为当成一回事。

没有什么万能的育儿秘籍,只有了解孩子,懂得方法后的耐心引导和为人父母的责任感支撑着我们前行。

请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误解!他会成长的更好!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