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哄骗,会吞噬孩子对你的信任!

01-16阅读:261大字

欺骗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被人认可的,而哄骗却往往发生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可是家长们也得知道别再用哄骗消费孩子的信任了。

欺骗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被人认可的,而哄骗却往往发生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可是家长们也得知道别再用哄骗消费孩子的信任了。

有位妈妈发了一段博文,虽是养育孩子的鸡零狗碎,但琐碎中潜藏着养育者的睿智和慈祥。

女儿会爬了。

爷爷一进门,我就想让她表演给大家看看,为了吸引她的注意力,我拿着爷爷的车钥匙在她面前晃。果然,女儿一晃一晃的朝着钥匙的方向爬了过来。

在她即将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把钥匙放到了一旁的桌子上,爷爷马上说:“把钥匙给她,她费了那么大的力气爬过来的。”我说:“可是她会一拿到钥匙就放进嘴里去。”

爷爷解释着:“你不能让孩子失望,否则以后她就不信任你了。你把钥匙给她,只要看好她,阻止她把钥匙放到嘴里去就好了。”

于是,我便把钥匙放回地上,女儿爬过来,捡起钥匙玩了好一阵子才有放进去嘴里的意思,我用手挡住了。没多久,她的兴趣就没有了,把钥匙仍在了一边,然后一颠一颠的爬走了。

七月坐八月爬,捡钥匙的宝宝估摸着不过八月龄左右,这个时期的宝宝在大人眼里,是啥也不懂啥也不会的小婴儿,所以,许多大人爱以“玩孩子”的方式与他们互动。

女儿这般大小哭的厉害时,爸爸就用转移注意力来解围,大多数都是临场发挥。

“哎呀,宝宝你看阳台上开了一朵花。”实际并没有花,只是些照旧低垂的花叶而已。

“咦,快看这里,有只大蚂蚁。”实际并没有蚂蚁,是一张被扔掉了的小纸片而已。

孩子被我们的呼唤声吸引前往,本是满怀期待,走进一看才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再小的孩子也会失望吧。

欺骗就是欺骗,哪怕是善意的。

前阵子,朋友CC儿子得了支气管炎,为了哄孩子喝药,她已江郎才尽。

找度娘之余CC无意中看到,有妈妈在社交网上晒哄孩子喝药的趣味图,乍一看有些恶搞,饮料瓶里插着吸管,但瓶内的液体被置换成了药水。

CC觉得这是能解她燃眉之急的方法。于是她立马照着模样做了一个药水酸奶盒,可她那一岁半的儿子喝了两口就吐了。

而且从那之后的很多天,她儿子都不愿意再喝酸奶,甚至是CC递过去的一杯水。

喂药难,喂饭更难。CC觉得儿子感冒得多吃蔬菜水果,兴许是小家伙生病胃口不好,对什么食物都没胃口,沾一两口就不吃了,母子两为了吃饭,几次差点开战。

CC妈妈看不下去,端着碗对外孙子又是扮花猫又是扮小狗,也使出了不少气力,有时候外孙子不买账,CC妈妈就使出杀手锏连哄带骗的说:

“宝儿,吃完饭姥带你去公园玩。”

“再吃一口,我们就去看大恐龙。”

“哎呀真棒,还有最后一口,吃完咱就走。”

实际上,吃完饭又该吃药了,吃完药公园恐龙一事也翻篇了。

CC说儿子生一场病,他们全家都被整成了大骗子,骗吃骗喝骗玩。

相比CC的善意谎言,对孩子随意许诺,那才是真骗子呢。

“下周末,爸爸带你去沙滩堆城堡。”

“等妈妈忙完,我们就去你最爱的迪士尼乐园。”

“乖乖的,爸爸妈妈放假了带你去看动画电影。”

然后,随便一件突发事件,就能将对孩子许诺过的事情延后:

“别哭了,爸爸也想带你去,可是爸爸要工作啊。”

“下次我们一定去迪士尼乐园。”

“电影院太吵了,我们在家看也一样的。”

那些曾对孩子放过鸽子的父母,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

哄骗是带有欺骗性质的,哪怕是善意的,孩子虽年幼无知,但他们一直在吸收我们的行为来模仿成长。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期,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默默以此为学习的榜样。

你是信口开河的,孩子怎么能信守承诺呢。

孩子也有他的底线,不要哄骗他。

一个数月大小的宝宝,你拿一样物体放在他的面前让他抓握,当他靠近目标物体时,你突然拿走,反复几次后,宝宝就会对这个物体失去兴趣。

为什么?

因为他要探索,而你正在阻止他靠近物体探索,所以他会选择放弃目标物。

同样的事情,放在较大一点的孩子身上。

像CC用药水酸奶盒哄骗儿子喝药,原本爱喝酸奶的儿子不喝了,甚至排斥。

像随意对孩子许诺,又放孩子鸽子,孩子会置气甚至哭闹

为什么?

因为父母碰到了他们的底线。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当孩子对父母失去了信任,那父母就什么都不是了。

你可以哄孩子,但不能有欺骗,更不能拿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来消费。

爱默生说过,不信任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

总是哄骗孩子,亲子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在于孩子的相处中,总给孩子烙下被调戏的印子,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柱墙也不会太坚固。

你骗孩子,孩子也会骗你。

有段话说的好:

大人对小孩的承诺,往往都是镜花水月,看起来美好无限,实际上却是永远摸不着。

他们以为,对小孩,撒谎了便撒谎了,承诺忘到后脑勺也没什么只要闭嘴不提,或是过后哄一下就好了,小孩子哪里记得那么多。

可惜,小孩子却往往记得拿镜花水月的承诺。当他向大人们索要承诺时,发现大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失信,不由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于是,久而久之,小孩子便不再相信大人们给的承诺了。

于是,大人们开始怪孩子不听话,却不想是自己先失信在先,小孩子也下次看过渐渐学着大人们向更小的小孩子做镜花水月的承诺,追渐变成大人。

再小的孩子,终会有长大的一天。

收拾失信后的残局是容易的,孩子哄哄就能破涕为笑,但你对他们许诺过的镜花水月,不会这么容易被抹去,它会深深的留在小孩子的脑海里。

就像曲婉婷唱的那首歌词: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理,我的歌声里(成长里)。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