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对孩子没耐心?

01-17阅读:326大字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孩子表现出的任何跟她要求想象不符的行为,不管事情大小,都会让她有一种失控感,崩溃感。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孩子表现出的任何跟她要求想象不符的行为,不管事情大小,都会让她有一种失控感,崩溃感。

这种崩溃有两种层面,一是外界的崩溃,二是内心的崩溃。外界的崩溃其实是内在崩溃投射出去的结果。这种感受仿佛地震一样会要了她们的命,所以她们会尽一切可能去让事情尽快恢复掌控,也就是对孩子、对事态的控制。

比如当孩子开始大哭的时候,她们就会有一些失控的感觉了,所以会反感。但是理智还在,于是她们试着去哄孩子停止哭喊。然而孩子根本没有买账,继续哭喊或是变本加厉。那么内心已经濒临崩溃的妈妈就很容易换成吼叫来吓住孩子,以此来控制住局面。

只要孩子的哭声停止了,一切又恢复了控制,那么她的内心也会慢慢平稳下来。

相反,如果她的吼叫依然没有控制局面,那么她就会陷入崩溃,陷入严重的破碎感——我真是太糟糕了,太差了,我什么也做不好,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真想死了算了……

妈妈和孩子的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是循环的:

在婴儿早期,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全能自恋的。

也就是说,婴儿认为的,自己就是一切的中心,只要我有需求,就会有人来满足我。

我饿了,自然会有妈妈的乳房;我困了,自然会有妈妈温暖的臂弯;我无聊了,自然会有微笑的面容来陪伴;我生气害怕了,自然会有妈妈的怀抱……

这样的积极体验多了,婴儿就会有一个基本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即便偶尔的妈妈没有及时的满足我,也不至于特别糟糕,因为我足够好,所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相反,如果妈妈或其他养育者不能很好的去满足婴儿的身心需求,那么对婴儿来说,就意味着埋下一颗“我很糟糕”的种子。

一旦遇到失控,哪怕只是一丁点儿的小事,也会引起巨大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和后果。

比如那些路怒症。

比如一则新闻里说的,游乐场里孩子之间的矛盾引发家长之间的口角。最终升级为打架。

简单的小事为什么能让一个成人爆发失控?很多咨询者说道这个问题时会自我解释为“没有耐心”。

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一个成人在爆发失控的那一刻,其实是被失控的恐惧感和愤怒感裹挟了。

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和掌控中,才能让我安稳踏实。如果超出了我能控制的框架,我就会用我的“厉害”来把事态的发展拉回来。所谓的“话赶话”其实就是这么来的,你说一句,我就要怼一句;你高声一点,我就要更高声一点压过你。如果压不过你,我就要动手,来争夺我对事态的掌控权。

再比如一度成为网络笑料的培娃写作业。你期待中的娃应该奋笔疾书一会写完全部答对,然而现实中的娃却一会喝水一会尿尿半天算不出10+6。这严重超出了你的期待,更关键的是,你想通过你的谆谆教导把孩子拉回你能接受的范围,却发现你的语言是那么的苍白,于是你的愤怒就会一下点燃,放出更大招——音量提高八度,内容变成%#@*¥......

最要命的其实还不是这种失控感,最要命的是,中国的妈妈们总是在牺牲和付出的背景下来伸张控制的触手。

妈妈们爱付出、很无私,口头上都不求回报,而且从表面上看,是真的不求回报。

但是这却成为吞没孩子的关键。

付出和牺牲很多时候会成为一种神逻辑:我为这个家,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牺牲,所以我将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所以,经常会看到焦虑疲惫的妈妈理直气壮的发泄——我没有耐心脾气不好,是因为我太累了。

做一个好妈妈的渴望让我们对孩子的任何需求和任何挫折都非常敏感,

这也让妈妈们普遍处在一种焦虑的雾霾中,尽管她们一直在过度的付出,但是孩子们却不买账。因为妈妈们一直是在为一个想象中的孩子付出,但是她们真实的孩子却常常感到被强加、被勒索!

比如一位咨询者说到他的母亲,她的母亲很节俭,平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每次他回家,母亲都会说:“看,我特地去给你买的新米,你回来我才打开,你不回来我都舍不得吃!”

这位来访者听了就特别的心塞!生活条件好了,又不是吃不起,为什么非要等着给我吃!

每次他都劝母亲不必这样,家里条件完全可以天天好吃好喝,但母亲根本不理会,不停的说“我都是为了你啊”。

最关键的在后面,这位母亲包办了这位来访者的婚姻、工作选择、生活中的一切选择,连出门旅游自己都说了不算。

当面对一个超级付出型的家长时,孩子内心的愧疚感,会让他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去顺从母亲的需要,哪怕是恋爱结婚,也不能尊重自己的真实意愿,而是接受母亲指定的人选。

但是人的本我是有原始的欲望和需求的,一个总是看不到或者说压抑自己真实需求的人,一定会有严重的内心冲突。这些未被很好满足的正常需要总要有一个出口,总在寻找机会得到满足。当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就会顺其自然的转嫁到孩子身上,循环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内心冲突会让孩子在表面上顺从讨好父母,但内心深处总想逃避父母,总想跟父母对着干。

很明显的就是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看着很用功,但就是考不好。还有很多家长反应的孩子的磨蹭拖延。其实这就是孩子潜意识里对父母的一种反抗:我优秀了,就证明你是对的。这种自我消耗让他们无法优秀,无法发挥出自己真实的能力。甚至有的孩子因为被道德压制无法反抗而自毁。

刚才提到的来访者也是这种情况,婚后不幸福,工作上也不求上进,他的平庸就是潜意识里对母亲的一种反抗——我过好了就是对你的认可,而过不好才能证明你是错的!

当然,这种潜意识正常人是意识不到的,必须经过专业的咨询师的引导才能慢慢的把潜意识逐步上升的意识层面。

牺牲付出型的妈妈注定是孩子的噩梦。

因为过度牺牲的妈妈往往没有独立的自我,她跟孩子是一种共生关系:你好了,就代表我好了;你优秀了,就代表我的付出有价值了;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你就是我的作品,你的一切都是我的。

而且过度付出的妈妈表面上不求回报,但是深层次里却是需要孩子和伴侣的听话和绝对的服从——我这一辈子都为你搭上了,你可得为我负责啊!

如果她们发现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一个想象中那么听话优秀的孩子,那她就会生出可怕的怨气,让伴侣和孩子都感到被吞没。

一个过渡付出牺牲自己的人,内心深处往往都隐藏着深深的自卑和不安。她的潜意识里渴望爱和尊重。但是她又突破不了自己的防御机制:其实我也很想得到,我也不想付出,但是,那样的我是坏的,我就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好妻子了,那样我就得不到认可了。我若想得到认同,必须隐藏真实的自我。

她表面上把一切好的都留给别人,其实她自己也有强烈的需求,而她只是刻意的满足了他人,这并没有让她自己得到满足,而他人一旦没有符合她的意愿,那么牺牲型的妈妈就会异常的绝望和愤怒,认为她的付出都白白浪费了。于是她就会转化成怨气来索要。

其实我们的文化都是在压抑自己的本我,认为有欲望有需求就是不好的。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婴儿期的孩子如果没有被养育者真实的看到,那么她的全能自恋就会受到重创,认为我是坏的,不值得被爱的,我若是想得到爱,必须付出、必须讨好、必须按照别人的要求来活。

被这样的妈妈养育大的孩子,也是讨好型人格,很难活出真实的自我。

所以,中国的妈妈现在要突破的关键,不是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优秀,也不是去学着如何控制情绪让自己有耐心,而是要让自己充分被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重视自己,当你自己感觉到被爱了,也就学会了如何去真正的爱你那个真实的孩子。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妈妈,比做一个为孩子无限付出的妈妈更能让孩子健康长大。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