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一定年龄时,就会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的听从于父母了。那么当孩子第一次说“不”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周三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准备了牛奶燕麦片、火腿煎鸡蛋和香蕉,等着孩子起床。
“牛奶鸡蛋补充蛋白质,还有粗粮和水果,这么丰富又有营养,大宝一定很喜欢。”我心里偷偷窃喜,有我这样的妈妈真是太幸福了。
又喊了几遍,大宝才慢吞吞地坐在餐桌旁。“妈妈,这些我不想吃。今天可以买校门口的鸡蛋饼吗?”
“为什么不想吃,快吃,不准出去买!我一大早就起来给你做早餐了。”
“校门口那个小摊多不卫生,妈妈也做了鸡蛋啊!”
“你这孩子,一点也不体谅大人的苦心。”
我几乎是下意识地说出这一连串的话,对于大宝的这个想法,我有100个理由反驳。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一次他没有乖乖低下头吃饭。反而抬头严肃地看着我:
“妈妈,我跟你说了好多次我不爱吃燕麦,一点味道都没有。我知道外面不卫生,你做早餐也很辛苦,但是同学们平时说的哪里哪里的什么东西很好吃,我也想尝尝,我想能够加入他们的话题。”
说实话,当时的我大脑一片空白。孩子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啊,我怎么以前从来都没有静下来听他说呢?
静下来反思,才发现我不仅剥夺了他说“不”的权利,甚至连他说话的权力也快要剥夺了。
孩子说:妈妈,燕麦好淡啊,我……
快吃,燕麦是粗粮,有营养,一定要吃!
孩子说:妈妈,这个奥数班我……
妈妈已经给你报过名了,你只要安心上课就可以了!
孩子说:妈妈,我……
快吃,快做!妈妈不会害你的!
这么一想,吓了我一跳!我怎么也变成了这么独断专行的父母?不准孩子说不,不准孩子有不同的意见,甚至连吃什么早餐也要由我决定……
真庆幸,大宝没有被我“改造”成功,他还有自己的想法,还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差一点就酿成大错了!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孩子是独体,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误区:孩子是我生的,我有权替他决定任何事。
同事王姐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管天气如何,一年365天,都能听到她相同的抱怨:带孩子太累了,什么都得替他们准备好。
在我的印象里,自从有了孩子之后,王姐跟周围同事聊天最终都会归结到带娃上面:
马上要给孩子报兴趣班,是钢琴好呢还是小提琴好呢?
孩子学校要求交一个作品,是画一幅画呢还是做一件手工呢?
公司同事忍不住问:你家孩子难道没有自己喜欢的吗?
“哎呀,孩子哪里知道啦!都是我跟他爸爸帮他想好的,他听我们的。”王姐甚至有点得意地告诉我们大家。
我十分理解王姐,因为曾经一度我也为孩子听话而沾沾自喜。一边马不停蹄地帮助孩子准备一切,决定一切;一边又“抱怨”带娃苦,带娃累,带娃难!
现在我才知道,这都是自虐!
3岁以后的孩子会说话,有了基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妈妈们就可以稍微放放手让孩子自己来。这个时间点也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最佳启蒙点,好习惯都是自小养成的。
父母总以孩子还小为借口,替孩子包揽一切。
即使孩子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也亲自代劳。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依赖性,父母也徒然增添许多事透支自己的体力脑力。
能不累吗?这难道不是自虐吗?
习惯于帮孩子做决定的父母,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自主的养成,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孩子软弱,没有主见的性格缺陷。
实际上,当孩子第一次说“不”,父母就要认真对待!
1、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不管他多小
当孩子说“不”,就证明他有自己的想法。此时,不管是对的错的,父母都有必要停下来认真听孩子说完。
切忌粗暴打断,一概否定。即使孩子还小,可能说的也完全没道理,但这也是他的自主性形成的过程。
2、跟孩子说明可以或者不可以的原因
孩子的想法,难免有考虑不全面或者任性的因素。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要耐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而不是粗暴地要求孩子执行。
如果孩子说的确实有道理,那不妨放手让他试一试。不管成功与否,都是一次经历,孩子也会记住这一次的经验教训。
3、勇于承认错误,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不少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要自己去做就会碍于面子难以改变。或者明明知道孩子说的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也要死撑到底,不惜伤害孩子。
没有人生来就善于做决定,能力都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获得的。从小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将来他就失去这种能力了。
我相信这不是任何一个父母想要看到的!
而这一点点的改变,为了孩子我们肯定也愿意去尝试,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