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情绪时,做个会帮孩子剥离情绪的妈妈!

04-04阅读:250大字

能否很好地控制情绪,是情商高低的重要指标——情商有多重要,相信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你,一定深有体会。想要孩子在未来拥有高情商,就从帮孩子剥离情绪开始吧。

能否很好地控制情绪,是情商高低的重要指标——情商有多重要,相信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你,一定深有体会。想要孩子在未来拥有高情商,就从帮孩子剥离情绪开始吧。

有一则去年的旧闻:

一女大学生和男友在饭店吃饭,嫌领桌孩子吵闹,走过去踹了孩子(其实是旁边的凳子)一脚,结果遭到了孩子妈妈愤怒的回击暴打,服务员也被卷进来。整个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引发了无数口水战。

托尔斯泰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

重点是目睹成人失控的4岁孩子。来自陌生人的飞踹,和妈妈、服务员的互殴,这绝对是一个典型的关于情绪控制的反面教材,不懂控制情绪的“20岁女童”。

孩子有好的情绪,才会有好的行为

情绪是内在的体验,表现在外就是行为。

开心愉悦的时候,孩子会笑眯眯地搂着你的脖子送香吻,整理玩具也麻溜快;生气或伤心的时候,就会乱扔东西,逼急了搞不好冲你挥拳头。

和大人一样,孩子也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很正常。要命的是孩子有了情绪,却不懂得去控制,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不恰当的行为。

比如孩子早餐想要吃包子,家里没有,他没得到满足,就很生气,很可能拒绝吃早饭。

或者他需要你的陪伴,你却忙着刷朋友圈,他感受到了被忽视,又愤怒又伤心,大声说着讨厌你,“砰”的一声摔上了房门。

还可能他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他一着急,上去就咬了对方一口。

……

诸如此类的由情绪引起的不当行为,不胜枚举。当你面对类似情境时,会怎么做?

A.跟他讲道理,这样不对,要怎样怎样,bulabula……

B.你个臭孩子,欠揍是吧,不教育教育不行了。

C.赶紧哄一哄,要什么给什么,想怎样就怎样。

你选哪个?

如果你哪个都不选,恭喜你,没掉坑里。

如果你不幸躺枪,没关系,躺枪的肯定不止你一个,至少还有我呢。因为我曾是A的实践者。

事实会一遍一遍地证明,对孩子讲逻辑、讲道理,全都白搭,他根本就记不住。至于B揍孩子、C宠溺,如果你选了,赶紧过来和我一起忏悔。学海无涯,知错能改就是好爸妈。

那当孩子被情绪操纵时,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呢?

当孩子闹情绪时,请努力去理解和接纳

和西方人注重自我感受的文化不同,中国人更注重他人感受,表现在教育孩子上,就是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忽视或否认他们的坏情绪。

我们常常会对闹情绪的孩子说这样的话:

好了,好了,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听话,不许无理取闹!

不许这么说(不许这么做)!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我们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然后又把这些话说给孩子。孩子表达坏情绪的通道被堵塞了,而父母错失了一次非常好的帮助孩子认识情绪、控制情绪的学习机会。要知道,你现在拒绝去理解幼儿期孩子的情绪,等到青春期,就该孩子拒绝跟你谈心了。

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你的理解和接纳。

“你好像真的很想吃包子,

真希望我能给你变一个出来。”

“对不起,妈妈没有认真听你说话。”

“他拿走了你的玩具让你很生气,对不对?”

往往一句话说中了,孩子几乎立刻情绪就得到了平复。

即使你不能立刻理解他,只要你认真地倾听他,或者静静地陪伴他一会儿,给他时间倾泻情绪,让他感觉到你是接纳他的,而不是拒绝或冷漠,也可以很快帮助他摆脱情绪困扰。

千万不要在孩子闹脾气时,问他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一方面可能孩子还小,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生气或难过;另一方面,你的逼问等于关闭了沟通的大门。就好比你在愤怒或委屈时,需要的不是逻辑和建议,而是一个愿意倾听、支持你的朋友。

剥离情绪和行为,让孩子学会自控

注意,理解和接纳不等于放纵。因为,虽然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表达情绪的行为却有好坏之分。

“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你可以用嘴巴告诉他你想拿回玩具,而不是用拳头。”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一定要很严肃地告诉他,无论是摔门、扔玩具、攻击别人或者伤害自己,这些行为都是错的,并且他需要为此负责。

前面说了,跟孩子一味讲道理相当于对牛弹琴,那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明白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呢?

答案是体验。

可以尝试一下角色扮演游戏,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发展出判别行为对错的能力。比如我希望让孩子更加体谅他人,就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孩子扮演大人,我扮演孩子,他负责满足我的需求,并照顾好我。整体成效还不错。

或者可以跟孩子来一场头脑风暴,再现种种他常遇到的情绪情境,鼓励他帮你想办法解决问题。

不要妄想这样的训练可以一次见效,教育孩子从来没有便捷的方法。

通过一次次的体验,孩子会逐渐了解到,原来情绪可以这样处理,原来这样做我可以更开心、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不用你唠叨,他以后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

等孩子真的用更积极的行为来摆脱情绪困扰时,别忘了给他肯定和鼓励。

再次强调,身教重于言传。

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剥离,类似开篇一言不合就动手的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孩子正看着呢!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