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这么些年,青少年们对我的称呼从异哥变成了大叔。即便如此,我依然可以摸着我比城墙倒拐还厚的脸皮说,我是一个被青少年喜欢的心理老师。
鉴于这个客观的事实,每年都会有家长问我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我的孩子很喜欢你,你是怎么做到的?能不能传授几招?
同样的问题,并且潜台词都是:我感觉孩子不喜欢我,我和孩子无法很好的沟通等。
有的家长问时,面带微笑暗藏焦虑,这让我不舒服。有一种被利用、被工具化、被当帮凶的感觉。并且,我深以为,这群家长,最终会把跟孩子的关系搞的一团糟。因为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的找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孩子。
而另一些家长,面带礼貌微笑藏不住忧虑。这会让我忐忑。因为,我其实并不确定,我作为一个外人而使用的“套路”,家长拿去对孩子是否依然有效。
我可能会说:孩子只是把他们喜欢的你们的样子投射到了我身上而已。我以此来安慰和鼓励那些确实尽心尽力的家长。当然,这种生搬理论的客套话,我说起来心里也总觉不踏实。
还有一些家长,面带微笑自然而轻松。他们会让我生出一种敬佩之情。原因有二。
其一,这类家长能直面孩子不喜欢自己这个可能的事实;其二,这类家长正在以一种与孩子在人格上平等的姿态思考亲子关系问题。
对于这第三类家长,我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他们的父母?
首先,需要说明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底层逻辑——喜欢,是一种独立于爱或孝敬的人类情感。这意味着,一个爱着、或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是不喜欢父母的人。
如果对此你有些疑议,那请回想一下一个人在谈论喜欢某人时,那种口含蜜糖的表情;然后,再回想一个人谈到爱某人时,那种囫囵吞皮蛋的表情。
再进一步。与人沟通交流是需要有心理动力驱动的。而喜欢这个情感,在驱动沟通交流这个活动上,比爱或孝顺更具马力。举个不合时宜的例子,恋人间总比夫妻间话多。
接下来,就是实问实答,实话实说了。
1、青少年实话实说一:我的父母很无趣,我不喜欢
14岁的OO说:“我妈的生活十几年如一日,如果我是她,这种一眼看到头的人生,我情愿不要。而我爸对一切新事物都持否定态度。现在他们一开口,我就知道下一句是什么。
你说,十年后我们将要从事的职业,可能50%现在都还没有。这句话如果说给他们听,他们可能打死不会信。不夸张的说,从我记事以来,他们对我说的话,简直就像单曲回放。”
虽然,OO的话是有夸张的。她事业有成的父亲和贤惠持家的母亲活在今天的世界,也不可能是食古不化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把生活搞的很无趣。
OO所说的那些父母无法接受的新事物可能更多的是跟让生活变有趣有关。而这些新东西往往被父母贴上无用、不好、浪费时间等标签。
十年如一日的父母,即使给孩子买了大量新书、新玩具,各种旅游或兴趣班,而父母本身在孩子眼里却一尘不变。别说孩子会不会喜欢父母了,夫妻间是否还彼此喜欢都打个问号。父母就这样败给了自己亲手送给孩子的礼物。
2、青少年实话实说二:我的父母很虚伪,我不喜欢
17岁的NN说:“我其实可以接受我爸是个失败者,无论怎样我会依然爱他。但是,我真的受不了他天天给我打鸡血,讲人生道理一套一套的。
而我妈,表面上什么都尊重我的选择,但是,我一旦说出想法,就这不好那不对,美其名曰,建议意见。虚伪。”
我其实并不确定NN说他父母虚伪是否准确。但是,能看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是表面和谐,却处于无法合作的状态。这对父母在极力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以保持一个好家长的形象。
NN又不傻,他能清楚的感受到这些情绪。但是父母的表现,只能教会他,不好的情绪是不能表露的。或者,我们的这个关系,是不能承载不好的情绪的。
于是,不得不学会压抑自己真实情绪的NN将很难喜欢自己的父母。父母就这样亲子教会了孩子不喜欢自己。
3、青少年实话实说三:我不喜欢他们,我已经有喜欢的人了
18岁的ZZ说:“如果我完全按照他们说的来,最后我就会变得跟他们一样,过跟他们一样的生活。我不喜欢。我喜欢像表哥那样边旅游边挣钱。”
当ZZ的父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当爹的一秒也没有迟疑的说,可以接受。但是,说完之后,气氛变得有些尴尬。
然后,一分钟集体沉默后,ZZ的母亲问,ZZ是不是需要约个心理咨询。问完这句,空气都石化了。
其实,ZZ说话的时候,平静而理智,完全没有故意气人的嫌疑。而母亲的提问,直接拆穿了父亲抢答时的心虚。这一幕有些戏剧,但是,所有父母第一次意识到孩子长大了,应该都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不喜欢父母,在很多正常的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是完成与父母分化的工具。
这不影响亲子间的爱,也不用担心什么。而麻烦的情况,是未分化而不喜欢。因为孩子会陷入对抗的地狱,对谁都无法形成认同,人生就此陷入僵局。
以上就是最常见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的原因:无趣,虚伪,移情别恋。就是这么简单。
最后,我要再次表达对问问题的家长的敬意。他们没有问,该如何跟孩子沟通,或如何教育孩子。这些相较于喜欢,都太细枝末节了。
去接受孩子在自体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不喜欢家长这点,仅仅是这个接受,就是亲子关系的一个新的出发点。而不是在死循环里转。
最终,家长通过把自己过好,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这个有趣的世界和未来,使情感可以在关系里自由舒展,这时,长大的孩子会再次喜欢上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