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子3岁半以后,到了喜欢交朋友的阶段。他不再满足于玩具或独自玩耍,而是要和朋友一起玩。一天,他邀请了小区里一对姐妹--两个小女孩,于是,我和小女孩的妈妈领着三个小孩到家里玩,那么孩子安全教育怎么做?
三个孩子拥进书房,在地板上玩玩具,小女孩的妈妈也进了书房,她看到我们家墙壁上的开关面板没有安全防护,她担忧地说:“万一孩子小手指去抠就太危险了,最好有防触电安全塞。”
观察到我家窗户没有安装防盗网,她建议说:“孩子这么小,安全起见还是要装个防盗网。”
来到客厅,她看见茶几的果盘里放着一把水果刀,她忙说:“这个赶紧收起来,要是小朋友拿起来玩那还得了!”
哦!在两个小女孩的妈妈面前,我这个两个男孩的妈妈显得太“马大哈”了啦!
发生在儿子身上的安全小事故还真不少,几个月大时,睡觉翻身从床上摔下来过,学会走路后,光着小脚丫踢在公园的石头上受伤过,我做饭时他在旁边玩,小刀割破了食指……
遇到这样的事当妈妈的内心都好崩溃,但又装做举重若轻,因为我觉得应当避免发给孩子太多禁令:“不许碰桌子上的热水,不许抠插座眼儿,不许玩剪刀,不许爬高,不许光脚走路……”,在我看来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勇气同样需要保护。如果妈妈重复告诉他:这是危险的,那也是危险的,那么他的安全感来自哪里呢?如果不停禁止他:这不能玩,那也不能玩,会不会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呢?
虽然孩子小大多数的活动时间在家里,我也没有刻意把家弄成绝对安全的环境,家里保持着真实的生活场景。厨房的煤气灶火焰熊熊,锅里突突冒着热气;电热水壶烧着开水;插座上手机充着电;茶几上水果盘里装着水果,水果刀放在旁边……我想家以外的环境不会为了我家宝贝特别设置,安全隐患处处存在,孩子不会一直留在家里,我应当从小开始,从家里开始训练他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也不照着“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那一套来,如果从小他没有经验过的事儿,等他大了,他明白的是什么呢?妈妈说:“开水很烫,刀子很锋利,触电很危险……”这些是妈妈的经验,不是孩子的。故事里听来的,动画片里看到的,这些装进孩子头脑里的内容,如果没有结合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他又能明白多少?
4月15日时,安徽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从13楼的家中坠落,摔在了6楼门面房的阳台上。据赶到现场的民警介绍,小女孩当时摔在阳台的水泥地上,不远处有一把撑开的雨伞,意识还清醒,经过送医检查,所幸小女孩受的只是皮外伤。民警猜测,小女孩坠楼的可能是因为模仿动画片。
妈妈怎么做才能有底气?
卡尔恩卡(1955)让3~7岁儿童记住三种材料,一种是儿童熟悉的具体物体,第二种是标志儿童熟悉的物体名称的词,第三种是标志儿童不熟悉的物体名称的词。结果表明: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形象记忆效果都优于语词记忆效果。
儿童熟悉一件事物,一般需要模仿、学习、练习、习得的过程。儿童喜欢通过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方式来认识和经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妈妈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设置一些场景或游戏进行演练,帮助孩子学习。
孩子通常对某件事物的兴趣都有一个敏感期,建议读读《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
比如:训练孩子认识火当我发现孩子这个阶段对火特别感兴趣,于是便抓住为他的三岁生日庆祝的机会,特意准备了一场烛光party。
五颜六色的蜡烛拼成一组组花朵的形状,围绕在生日蛋糕旁,蜡烛不仅颜色不同,材质也不同,有的蜡烛点燃的时候会开启一个机关开始唱歌,有的蜡烛点燃了越烧越短,有的蜡烛点燃了在杯子里融化成油。孩子反复地点燃蜡烛,吹灭蜡烛,观察火的变化。
撕一些小纸条,让孩子拿着在火上点着,纸条越烧越短,火苗离手指越来越近,孩子体验到温度的变化,当孩子感觉烫手的时候本能地丢弃了纸条。
在孩子玩火的过程中,讲一些知识,比如:火的用途,煮熟食物,烤火取暖等,如果不正确地使用火,火会失去控制,造成火灾,烧伤等事故……
也可以提出问题让他思考回答。比如:哪些事情有可能引起火灾?孩子回答说:爸爸乱扔烟头,妈妈忘记关煤气灶。这些都是他在生活中观察到的。
最后,和孩子谈谈万一遇到火灾了怎么办?告诉孩子第一正确的反应就是逃离,再一家人在他面前示范把毛巾打湿捂住口鼻,匍匐逃生的方法,并且让他牢记住火警电话:119。
妈妈的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妈妈敢于相信孩子通过训练,有自觉规避风险的能力,是孩子迈出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孩子安全问题关系到方方面面,细枝末节,妈妈如何小心翼翼,也难免磕磕碰碰。在孩子的安全教育和训练上,我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允许小错不断,保证大错不犯。
两个基本点:
一、训练孩子做到讲纪律守规则:
外出时: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公共场所安全规则,公共设施安全规则,游乐设施使用规则。
在家时:分清楚哪些是他的玩具,哪些不是他的玩具。哪些可以玩,哪些不可以玩。
二、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自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