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好习惯应注意六点

09-19阅读:439大字

当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哭嚎连天的时候,很多家长觉得束手无策。如果父母早早的给孩子定好规矩,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要怎样做,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种让人头痛的行为了。当然给孩子建立规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之所以难以养成好习惯,很可能是你在给他建立规则的方法有问题。

当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哭嚎连天的时候,很多家长觉得束手无策。

如果父母早早的给孩子定好规矩,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要怎样做,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种让人头痛的行为了。

当然给孩子建立规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之所以难以养成好习惯,很可能是你在给他建立规则的方法有问题。

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这6点。

从小开始树立规则意识

1岁半的孩子,当他开始说“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立规矩了。

立规矩的时候,语气夸张,表情丰富,把规矩说得简单明了。只要你语气快乐,就会让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规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不要总通过说“不”的方式去立规矩

一味说“不”,只会教会孩子也去说“不”。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去探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正面强化那些对的选择。

例如,孩子吃饭点儿却吵着要吃饼干,怎么办?这时,我们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一个是,现在先吃半块饼干,然后吃饭,吃饭后没有饼干吃;

一个是,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后,可以吃两三块饼干。

问孩子,要选择哪个方案。

如此,妈妈就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想要吃零食这件事情上,转移到了我们提供的两个选择上。这样,我们不仅巧妙地立了规则,还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其他规矩的建立,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提供选择,强化选择,而不是一味限制。

规矩需要有弹性

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过要等到……时候……”这样的句型。这样,其实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规则的弹性还表现在,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的制定,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过规则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所以,在给孩子建立规则时,要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她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

并非规矩越多越好

立规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矩。哪些是原则性的,必须要立规矩,哪些规矩可立可不立?

因为规矩并非越多越好,规矩太多,执行起来很复杂,如果大人立了规矩又不能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

给孩子一个预热时间

很多父母问:“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做事怎么这么磨蹭啊?”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看上去磨蹭,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他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预热的时间。在孩子跟你说“不”之前,我们先给他一个理解,如“妈妈知道,你可能这会儿不想吃饭。那你先玩几分钟,然后我们再吃饭。”

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让他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他缓解过来之后,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要强迫他。

好情绪是建立规则的前提

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往往会让规矩建立事半功倍。比如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件事情。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当孩子愁眉苦脸的时候,你还硬逼他“把这口饭吃下去,不吃饭我揍你”。孩子只会更不愿意去吃饭。慢慢地,他还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吃饭。

而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难好好吃饭了,身体日渐消瘦,而且他还开始挑食了……那个时候,你就会感到束手无措。实际上,我们可以追溯到前面,就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快乐的吃饭体验,所以才会导致这样。

建构起强有力的规则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家庭成员的身教更是必不可少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的规则里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是父母终生的功课。对规则保持敬畏,不去伤害他人,也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

懂孩子的心理比懂天书还难!不要紧,真的有办法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关注“众艾感统国际教育中心”点击—“课程中心”,只有更懂孩子,管教才有价值!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