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怎么帮助克服?有些恐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吓”出来的。想一想,很多胆小的孩子,会不会就是因为总被“恐吓”呢?
对孩子的胆小有正确的认识
孩子胆小往往是因为惧怕失败
譬如不敢爬到高处,不敢玩太复杂的游戏,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等等,是因为怕摔倒,怕不能完成任务,怕被陌生人拒绝。
而惧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自信,在他眼里,他所面对的那件事,超出了自己的掌控能力。他已经判定自己很可能失败,而失败的结果会很痛苦,因而最好的策略便是逃避和退缩。
如果实际情况确实如此,胆小倒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退缩可以避免受伤,恐惧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惧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低估自己,高估困难
新生儿会害怕某些声音;6个多月的婴儿会对陌生人、高度产生恐惧;再大一点的宝宝会对与母亲分离产生恐惧;到了两岁,孩子们恐惧的事物更加五花八门。
当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或者新的挑战的时候,孩子们往往不了解这些东西会带来什么影响,不明白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面对或者挑战这些东西,往往就会表现出“胆小”“害怕”。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
1.过度保护
我见过一些老人,对孩子保护的滴水不漏,但凡孩子有一丁点“危险”的举动,就赶忙制止:
孩子刚拿起个杯子,就抢过来说:“别动,摔了扎手手。”;
孩子刚抓个拖把,又说:“哎呀呀,快放下,脏死了。”;
有时孩子跑的远了那么一丢丢,又在大惊小怪的嚷嚷:“再乱跑,一会就被坏人抓走了。”
......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危险,而不敢去尝试和探索,变得“胆小”起来。保护孩子是没有错,但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也不可能保证他们一辈子都不受伤害啊。
其实,只要保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该放手就放手吧,没有不摔跤就能学会走路的孩子,成长都是磕磕绊绊的,不要再以爱之名去限制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害了孩子而不自知了。
2.恐吓孩子
有些看起来简单有效的管教方法,也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从而表现为胆小。
譬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常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气氛把孩子镇住,比如“还不睡觉?!大灰狼来了!”“再哭,让医生给你打针!”“再不乖,我不要你了!”诸如此类的,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结果却适得其反。有的人,一辈子都怕进医院,和小时候心灵蒙受的阴影不无关系。
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办法
1.不给孩子贴标签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给孩子贴过“胆小”、“挑食”、“不爱说话”等标签,并在孩子面前重复的念叨?
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有多严重么?这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孩子,从而向着“标签”的方向发展,最后呢,就真的变成了那个样子。
说来也是挺神奇的,我小时候本来挺爱吃面条的,结果有次不小心呛着了,姥姥就说:“这孩子,不会吃面条”,每次要做面条的时候,姥姥都说:“别做了,静静容易呛”。
后来,我自己也开始害怕吃面条了,偶尔吃一次都会万分小心,结果却几乎每次都被呛到,好像真的就不会吃了……
可能,就是这么偶尔的一次事件,但孩子却会因为你无心的一个定义,而真的变得“胆小”、“马虎”、“不听话”、“不爱吃面条”起来……
所以,不要再乱给孩子贴标签啦,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围了个框框,会限制、误导孩子的发展方向,而这些,都不是我们想看到吧?
2.不对孩子有过高要求、太多约束
父母在帮助孩子改善自己的言行时,不要强迫孩子,更不要批评和否定孩子,而应该鼓励和及时称赞孩子微小的进步。
父母一定要谨慎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失望的情绪。孩子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父母,父母认为孩子行,孩子就认为自己行;父母否定孩子,孩子也会否定自己。
父母要积极给孩子提供有较多游戏伙伴的机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在开心玩乐中学会与人打交道,首先要学会与同龄的小朋友打交道。
3.正确引导孩子认识事物
第一道闪电、第一束火苗,让人类进步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由恐惧开始的。而战胜恐惧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研究、探索与了解,把未知变已知。
比如说因为孩子们的听觉都非常敏感,所以他们天生都害怕巨大的奇怪的声音。
比如一开始孩子对吸尘器的声响有些惧怕。那你可以通过展示吸尘器的开关、将电机头取下重新安装等方式,让孩子简单了解了吸尘器是如何运作的,明白它发出声响的原因。
这样的调查研究,让孩子觉得自己拥有掌控局面的能力,他知道当自己不想听那个声音的时候,可以按下开关。
当未知变得熟悉时,他变得不再害怕起来。
我想,恐惧对于每个人,都并非一件糟糕的事情。
它不是胆小的代名词,而是让我们拥有预警危险的能力。每一个孩子发现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危险的过程。
对于他们来说,勇气从来都不是贸然,而是带着害怕前行。
下次,孩子再说“妈妈,我害怕”的时候,想必你已经心里已经有很好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