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太黏人的背后是没被满足的需求!

12-19阅读:269大字

豆豆是一名2岁多的小女孩,特别依恋妈妈,妈妈经常说:“我女儿在别人面前是豆豆,在我面前就是个小公主,得精心伺候着。”

豆豆是一名2岁多的小女孩,特别依恋妈妈,妈妈经常说:“我女儿在别人面前是豆豆,在我面前就是个小公主,得精心伺候着。”在奶奶家,到点豆豆就睡觉,出门跟着奶奶走,还能自己坐在餐桌前吃饭,回到了妈妈身边,就开始粘着妈妈,妈妈走哪她跟哪,饭也不好好吃,非要妈妈喂才肯吃一口,妈妈不见一会就开始大哭大闹,非要妈妈陪着不可。

妈妈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就爱粘着我,出个门都不愿自己走路,老要抱着。小时候还好,长大上幼儿园可怎么办啊!”

有这样一句话,在你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妈妈就是你的神。

而人类最初的安全感,来自于母亲最初的陪伴和关注。

美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指出的,从生命发展的意义上说,黏人是每个正常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状态。

宝宝从母体娩出的那一刻起,就要经历漫长的心理分娩期。这个时期大概从0岁持续到3岁,宝宝对妈妈的感觉从依赖到独立,就像分娩一样,需要一个过程。所谓的“依恋”,就是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

如果妈妈没能和宝宝建立这种安全依恋,那么就会影响宝宝走向独立。有研究发现,两个在两三个月大时哭闹的程度相当的婴儿,甲婴儿的父母对他的哭闹不烦不乱,仍然跟他说话,逗他玩;乙婴儿的父母则极少花时间陪小孩。等到1岁左右,甲婴儿只要在父母身边不远的地方,都可以自己快快乐乐的玩耍,而乙婴儿却仍然时时哭闹,要求大人抱。

由此可以说明,由于依恋能减少婴幼儿的不安与恐惧,他们深知有人关心他们,当他们有需要时,一定会有人出现,这样,在他们独自活动时,也有一种安全感。有适度依恋的孩子能容忍与成人的分离而不焦虑,能够安心的进行独立探索活动,也不会产生遇到困难无人版主的恐惧感,婴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就伴随着依恋性而得到发展。

有的孩子过于依恋妈妈,已致影响了独立,是什么原因呢?

01重照顾忽视自立

很多家庭过于溺爱宝宝,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宝宝有了自己做事的意识时,家长为了安全,极力阻止,妨碍了宝宝独立能力的形成,使得最初建立起来的安全依恋感逐渐发展成过度依恋、依赖。

01重照顾忽视自立

很多家庭过于溺爱宝宝,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宝宝有了自己做事的意识时,家长为了安全,极力阻止,妨碍了宝宝独立能力的形成,使得最初建立起来的安全依恋感逐渐发展成过度依恋、依赖。

02宝宝缺乏安全感

有的家庭,父母过于忙碌,没时间照顾宝宝,就把宝宝交给老人看护,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宝宝安全感不足,情况严重的宝宝老是担心妈妈离开自己,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惶恐中,减了妈妈的面就黏上了。

03环境、态度等特殊原因

如果孩子之前不用抱,现在突然开始频繁索抱,也不排除有受到惊吓、生活环境改变、抚养者抚养态度改变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敏感,能够对生活中任何的变化作出反应,而且由于语言的局限,容易以他能表达的方式展现:比如哭闹、发脾气等。

面对孩子过度依赖,根本离不开家长的问题。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独立玩耍呢?

接纳、理解、情绪安抚,是第一重要的

黏人的宝宝常常哭闹、发脾气,到哪里都不让妈妈离开半步,表面看起来不“乖”,其实这是宝宝寻找安全感的一种正向方式,他们不断挑战家长的极限、试探各种规则的底线、渴望得到家长的关注,无非就是想不断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

记得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中,杜江的做法非常很值得各位家长借鉴。

杜江的儿子嗯哼才四岁,所以每次需要离开爸爸去做任务的时候,他总是哭得撕心裂肺。

然而,杜江并没有因此而接受孩子不做任务的请求。而是,引导他思考、接纳和面对。

他说:“嗯哼,上次你留下了,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了吗?有人伤害你了吗?没有对不对?”

“对”

“这次呢?”

“这次也一样。”

他用问答式的方式去引导嗯哼思考,去看待自己遇到的觉得“无法面对”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接纳宝宝黏你,允许宝宝黏你,等到宝宝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对你有了足够的信赖之后,自然就不黏你了。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曾说: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方式有千百种,但要替孩子重建安全感和自信,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大人要做到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孩子有需要,都会及时回应,无论什么情况,都不会把孩子丢下不管,孩子才会慢慢具备足够多的安全感来享受独处,而且确信:虽然现在爸爸妈妈没有陪着我,但是我需要时,他们会在。

即使宝宝由别人照顾,妈妈也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比如,尽可能的陪宝宝玩耍,经常以温柔的目光、话语或者抚摸、拥抱、亲吻来与宝宝交流,让他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