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十分重视对孩子诚信的培养,认为让孩子做一个守信的人,“说到做到”是一项难得可贵的道德品质。拥有这种意识的父母非常值得敬佩,因为你会发现,这样要求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深知父母榜样的作用。比如答应陪孩子去游泳,就一定会克服困难带孩子去。这样的父母,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安全感,也让孩子的生活更有秩序感,而不是生活在一个总是“临时起意”的状态里。
但在实际养育当中,这些父母可能会遭遇纠结的困境:为什么孩子总是嘴上答应好好的,行动中又做不到?这样的孩子还能守信吗?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太缺乏自控力?如果孩子没有守信,是否要得到一定的惩罚?孩子不能守信,自己还要跟孩子守信吗?答案正如本文题目:父母要守信,但孩子可以说话不算数。这是为什么呢?
不得不说,父母的很多养育困境,就在于父母常常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因为严重高估孩子的发展水平,或是错误地认识孩子的发张状态,就容易出现上述的纠结困惑。
对一个成人个体而言,如果答应的事情,最后没有做到,完全可以界定为不守诚信。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完全是站在道德的评判台上进行裁决。尽管成人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事实上的不守信,但很多时候可以通过沟通和解释,重新获得他人的信任,失信的成人也会主动弥补曾经的失信。基本上不会影响该个体是一个守信的特质。
但是那些确实缺乏诚信不靠谱的成人,大多数都可以归因到其人品问题,成为大家公认的言而无信之人。成人不守诚信,往往不需要额外的惩罚,社会交往本身便会带来诸多惩罚,如朋友的不信任,亲密关系的梳理、不靠谱的标签等。这群人当中,自信分析还会有一小部分人,不仅仅是因为人品,而是因为能力有限从而导致无法守信。比如有人答应要帮你什么忙,但是后来发现实现不了,办事能力有限;也有可能答应之后就忘记了,记忆能力不行。有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减退,也常会出现“无法守信”。因此,可以简单总结为不守信的成人,都是因为存有不足:人品不足或能力不足。
而我们的孩子,与成人不同,他们的不守信,说话不算数,就往往是受制于能力,而不是人品。即小孩子的不守信往往不是源于社会发展领域内的道德缺乏,而是源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足。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孩子的记忆力不允许。从信息加工的视角来看,“记忆”可以区分为“记”和“忆”两个过程,记是信息输入,忆是信息提取。当孩子表现出“记”不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往往是“忆”不出,即已经记在脑子里面的内容提取不出来。孩子在6岁前后,还有很多内容无法载入长时记忆,所以孩子会很快忘记幼儿园老师,除非每天还能继续见面,当他们基本都会记得小学老师。孩子答应给小伙伴带小礼物到幼儿园,有时如果没有父母的提醒就会完全忘记;答应妈妈拿玩具带到外面去玩时,一定记得拿回家,但往往忘记,不是他们不守诚信,而是他们一玩起来,就会忘记说过的话。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果依据这些事情判断孩子不守信,显然不合适。认知能力发展不足,父母给孩子贴上不守信的标签,不再信任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非常愤怒和委屈,因为这不是他们的本意,说他们是说话不算数的孩子,他们也会不服气不认可。父母要明白一点,经过提醒,如果孩子能够坚持做曾经承诺的事情,就意味着孩子在守信。如果父母提醒,孩子也记起,但由于后悔之前的承诺,想要反悔,这才是孩子不守信的实质表现,即真正的不守信,此时父母就需要引导孩子坚持守信。
其次,孩子的自夸能力在作怪。如果小孩子不会高估自己,不善于自夸,那么他们就会显得比较保守,缺乏冒险探索的勇气。因此,具备自夸才是小孩子应有的样子,这种高度信任自己的情感,基本上要持续到15、16岁左右吗,恰逢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完备的年龄阶段,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也就是高中伊始时期。尽管,在这一常常的时期,孩子还会表现出很多胆怯和不自信,但是这并不能妨碍过度高估自己能力这一真实自我的存在。孩子的很多方面发展的本身,就是不断地解决冲突和矛盾,夸大和贬低会实实在在地同时存在。正是这种自夸,往往置孩子与“不守信”之境地。比如从超市购物回来,答应妈妈拎袋子,不让帮忙还会发脾气不高兴。但是一拎才发现,真的拎不太远,很快就支持不住。有的孩子就会瞬间决定放弃。如果此时父母给孩子贴上不守信的标签,孩子就会非常懊恼和生气,再也不想帮助父母。即使事实上做不到,但他们真的不喜欢被质疑。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过于逞强,但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地观点我们可知,孩子并没有拥有很好的想象能力,据此准确预估自己的力气和能力,也不能估算出事情解决的难度之大。鉴于此,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没有帮到我们,而是要看到孩子想要帮助们的真实想法。此时,父母要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和积极帮助父母的心理,还要安慰孩子接纳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让孩子在被肯定接纳的前提下,调整自我认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越来越能够“守信”的人。
最后,孩子的自控力不充足。很多父母都会担忧和抱怨孩子的自控力,尤其是在一些习惯的养成方面。父母往往存有这样的逻辑:今天他可以不守信不坚持,他就会习得这样的做事态度,永远做不到守信,坚持守信必须从小养成。我并不质疑这样的逻辑,只是觉得这样的父母显得过于教条和残酷。更重要的是,你可能没有机会一直住在孩子的心里陪伴他,因为你们在执行守信的路上,因为一开始过于急功近利,相伴之路可能早早夭折。如果你因为判断孩子不守信,就自己也耍起赖赖,不再坚持守信,那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这是一个不理性、无效、甚至反效的解决方案。孩子答应自己更换衣服、收拾玩具、按时洗漱,按时回家,但他们经常因为各种理由做不到,可能玩累了、可能想睡觉、可能不想跟小伙伴分开,他们不能抵制任何身体上的不舒服,不能忍受情感上的分离,不能坚持做重复琐碎的事情,总之他们表现出的自控力并不强。发火、惩罚、数落、训斥、责备,你曾经尝试过很多次,但并没有很好实效的方法,建议父母们不要继续使用,除了收获糟糕的亲子关系,你一定不会收获孩子的守信。父母要协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守信,让他们为自己感觉到骄傲。孩子习惯于困累后不洗漱,你就要在孩子有这种身体感觉之前,鼓励他先去完成洗漱,再继续玩耍,然后直接睡觉。让孩子看到自己养成了好习惯,数到做到。孩子的玩具扔满地,你可以提醒他过程中勤于归放收纳,而不是乱到他完全收拾不了的地步,再去处理。即使到了这样的境地,父母也可以参与,协助孩子整理,让孩子见证自己的守信。只有累积了这样的守信体验,孩子才会成长为守信的人。
养育是一个充满包容、理解、鼓励和陪伴的历程。父母不轻言放弃,懂得坚持,有勇气在孩子遇到难点时继续奋进的父母,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父母。并肩作战,永远比袖手旁观要更得孩子的心。说好要好好养育孩子的父母,重在自己守信,次在鼓励孩子说话算数。守信很多时候也是一种需要不断发展地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持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