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加辅食需注意什么好?宝宝快要加辅食了,家长一定会做很多功课。对于刚加辅食的宝宝来说,大家可以放轻松一些,仪式感虽强,难度却不大。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或许会令大家的辅食开端顺利一些。
什么时候加辅食?
美国儿科学会、香港卫生署、加拿大儿科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建议足月出生且健康的宝宝在前六个月采取母乳喂养,满6个月左右(即第7个月开始)添加辅食。
此时他们会出现接受辅食的信号,例如可以支撑住头部、对伸到嘴边的勺子张嘴、能卷下勺子上的食物并吞咽、体重达到出生时的两倍等,当然这个时间可以根据情况微调。
比如宝宝需要打疫苗担心疫苗反应、宝宝准备加辅食的时候却生病了、要带宝宝出门旅游不太方便等,都可以稍微提早或延迟一点添加的时间。
第一口辅食吃什么?
第一口辅食可以是方便取材的任何健康食材。大部分妈妈会选择从婴儿米粉开始,质地细腻、能量较高、也比较符合饮食习惯。
选择婴儿米粉注意有几个注意点:
-
选择强化营养素的市售米粉,而不要选择自家研磨或购买手工制作的米粉。
-
选择未添加糖的(如白砂糖、糖浆、蜂蜜)的原味米粉。
-
从单一谷物成分的米粉开始,比如只含有大米的米粉、只含有小米的米粉,不同时含有多种宝宝未添加过的食材。
米粉冲泡成类似芝麻糊的稠度比较合适,如果倾倒勺子呈连续水滴状则太稀了、倾倒勺子没有液体掉落则太稠了。这个比例需要多冲泡几次来掌握,和冲泡说明中的比例可能是不相符的。
怎么添加其他食材?
每种食材连续吃2-3天,未发现呕吐、腹泻、疹子等不良反应后再添加下一种。已尝试安全的食材都可以一起提供。
尽量丰富味觉体验是辅食初期的重点,因此建议提前罗列添加计划,不要心血来潮地随意添加。
同种类的不同食材需要分别尝试。例如尝试了三文鱼宝宝没有不良反应,不代表宝宝对所有鱼都接受良好,下次添加黑鱼的时候依然要作为新食材观察。
如果宝宝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应该暂停吃这种可疑食材,等宝宝完全恢复后重新添加一次。此次可以减量尝试,比如从一勺减少为半勺,看看宝宝还会不会有反应。
这个阶段的宝宝因为胃部发育特点,依然容易因为吃入较多空气、挤压腹部、突然身体姿势变动等原因将食物呕吐出来。不要着急,这不一定是食物的不良反应,建议先观察一下。
当宝宝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时立即就医。为了及时应对这种情况,建议新食材添加的时间安排在白天。
辅食和奶怎么安排?
建议将辅食安排在原来白天的某次喝奶时间。比如宝宝上午10点喝奶,可以将这顿奶改为先吃辅食后喝奶。
相比于将辅食安排在两次奶之间,一次吃饱的安排可以使宝宝的奶量尽量不受太大影响。尤其是原本奶量小的宝宝,更建议用这种方式。
刚开始辅食不需要吃太多,第一次可以用5-10g干米粉冲好后给宝宝体验一下,全部吃完或者一口不吃都是正常的。
最要不得的是「光盘强迫症」,看见别人吃了一碗,我家剩很多就着急得不行,一定要多喂一点。
我们生宝宝不是用来进行吃饭比赛的,每个宝宝需要多少食物、需要多久才适应新食物都不同。
如果宝宝吃辅食很多,反而要引起注意。
这个阶段宝宝需要从奶里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大部分的能量和营养来源,而初期的辅食能量密度较低,不能完全代替奶的作用。如果辅食吃得很多而奶减少太多,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随着宝宝对辅食的适应程度越来越高,可以在保证奶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辅食和增加餐次。
排便情况的变化
随着开始消化奶类以外的食物,宝宝的排便时常会发生变化。颜色、间隔、性状、残渣是最容易引起担心的部分。
随着新食材的添加和混合型食物的提供,宝宝消化食物的周期变长。加上前期食材种类不丰富,提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较少,都可能导致宝宝的排便会比纯奶喂养时间隔变长,从攒肚变成攒肚plus。
单从几天不排便,不能直接推断出宝宝对这种食物有反应,也不要直接停掉辅食。如果有5天左右没排便了,可以干预一下查看便便的性状。如果是很柔软的便便,那下次5天没排便时就不用那么担心了,也许这个阶段宝宝排便周期就是相对长一些。
同理,排便的颜色黄绿混杂、一吃就拉或者半夜爬起来拉、吃了有渣的食物便便里也发现残渣,都不是「异常」便便的证据。
当发现宝宝的便便很干燥排便痛苦,或者便便很稀内容物少,这是需要警惕的情况。
食物的制作和保存
所有的食材处理方式都很类似:蒸熟/煮熟-加点水-用辅食机或料理棒打成泥糊状。
一次制作的分量很多吃不完,可以放入有盖的辅食盒或冰格冷冻保存,下次吃的时候取出来一块辅食冰块彻底热透。
有时常看见小月龄的宝宝一餐吃好多种食材,不用感到害怕,并不需要宝宝全吃完。
从辅食冰块里各拿一些不同的食材,一起加热好后,让宝宝每种都品尝一点即可。
辅食泥应该单独吃还是分开吃?没有标准答案。看看宝宝更喜欢单独品尝还是混合一起吃,按照宝宝的喜好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