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一定要还手吗

03-25阅读:964大字

案例分析:教会了孩子挨打就还手,没想到后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可是这样就能有效解决挨打的问题吗?会带来别的问题吗?一位家长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案例分析:教会了孩子挨打就还手,没想到后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可是这样就能有效解决挨打的问题吗?会带来别的问题吗?一位家长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妈妈的话:

小的时候很乖,总被欺负

乐乐三、四岁的时候,我们教育孩子要有礼貌,不能不经同意就拿别人的玩具,更不能打人。乐乐是个很乖的孩子,从不主动招惹别人。可是小区里、幼儿园有几个孩子,总是喜欢抢东西,平时一起玩的时候,也总是爱动手。乐乐这样的性格,总是被欺负,要么玩滑梯的时候被推到一边,要不玩具被抢走,有时候还挨打。

教会孩子打回去

看到孩子委屈无助地哭,爸爸很心疼,问孩子:“别人打你,你就不会打他吗?”。孩子说:“可是打人是不对的呀!”。“别人打你,你就得还手,这叫反击,懂吗?别那么懦弱!”,爸爸说:“要不然,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来我还要再打你一顿!”。

从那以后,乐乐学会了反击,被推了一下,就把别人推倒;玩具被抢了,马上抢回来;被打了,哭喊着也要把别人打哭…

看到孩子不再被欺负,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孩子变“讨厌”了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幼儿园大班,老师开始屡屡向我们告状,说乐乐变得淘气,总是坐不住,爱招惹小朋友。

考虑到下半年就要上小学了,我们把乐乐送到学前班,想让他规矩规矩,让老师帮忙给他收收心。没想到在这个班上不但老毛病没改,还多了很多新问题。不是拿笔戳小朋友,就是抢别人的玩具,不给就打人。老师经常向我们告状,弄得我特别怕去接孩子,担心又被老师叫住,说孩子的问题。

教训他不要欺负别人

乐乐成了爱欺负别人的孩子,爸爸很生气,教训了孩子之后警告他说:“如果你还敢在学校打人,回来我就打你!”乐乐可能被搞糊涂了,但是我们实在是没有别的好办法纠正孩子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教孩子和小朋友好好玩。

又添新问题

乐乐最近情绪变得容易失控,特别小心眼儿,和别的小朋友玩得好好的,会突然因为别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之类的,一点小事就又哭又叫,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非得让人家道歉,顺了他的心意才满意。

另外,还变得特别不听话,让干什么偏偏不干,对着干。爸爸气急了就打他几巴掌。前两天弹钢琴,特别不认真,一会儿说手疼,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找东西。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耐心地满足他的要求,免得他不顺心就胡搅蛮缠。可是乐乐像成心找茬,没完没了地折腾,快一个小时了,弹琴不到10分钟。爸爸火了,拿起扫把威胁他,再这样就揍他。

乐乐显得特别委屈,哭着说我们不爱他了。

问题诊断:父母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

教育前后不一致

爸爸先是告诉孩子要还手,后来又告诉孩子不要打人。父母知道前因后果,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接收的是前后矛盾的指示,而不是有效的引导,他不明白这里边,别人的攻击和自己的不顺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他的行为没有可遵循的一致的规则而失去了控制,随性而动,所以攻击性增强,容易把冲突升级。

忽视情绪,只重结果

乐乐小时候被欺负的时候,父母忽略了对孩子的情绪疏导,没有引导孩子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解决,也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好好玩,而只是告诉孩子要直接反击。这样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管理情绪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不顺心的事,都当作是别人对自己的攻击。

所以,小朋友无意的碰撞,爸爸妈妈让他弹琴,都是在为难他、伤害他,于是本能地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反击,或者大哭大闹来保护自己。

强制而非合作,完成任务的心态

在弹琴这件事上,父母采用的是威逼利诱的方法,看重的是孩子有没有完成这项任务,关注的是孩子弹琴的时间、手型、姿势这些客观因素;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没有引导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明确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也没有及时反馈和鼓励孩子的进步,所以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给父母的建议:孩子被打了怎么办?

(一)首先,孩子被欺负了,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孩子解决方法,急于告诉孩子“打回去”或者“不能打”。

为什么直接告诉孩子“打回去”不好?

如果孩子被打了,父母觉得很心疼、很生气,立刻教孩子“有人欺负你,你就给我打回去!”,这种做法会导致孩子面对欺负时,他只会一个方法,就是“打回去”。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会去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尝试和发展新的方法。这样他以后和小朋友的交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渐渐被孤立起来。

当孩子用“被欺负了,就要打回去”,这样的应对方式,去处理和别人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过分自我。孩子没有学会分清别人的有意还是无意,甚至分不清是别人行为、还是自己的不合理期望导致自己的“不顺心”,被别人不小心碰了一下,或者没有按他的想法做事,就启动了“被欺负了”的开关,和小朋友之间就变得对立起来。这样孩子就会更看到更多自己被欺负、被排挤的情况,逐渐形成负面循环,也就没有机会去发展更好的应对冲突的行为方式了。

为什么直接告诉孩子“不能打回去”,也不好?

如果父母害怕孩子反击会造成更多不可预知的后果,直接告诉孩子“不能打回去”,这样做也会有问题。四岁以下年幼的孩子,还理解不了太复杂的事情,被欺负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反击,一种是逃避。他除了打回去,还不太会用别的方式去反击,这时告诉他“不能打回去”,那孩子没别的选择,只有“忍了”。

如果每次被欺负孩子的应对方式都是“我忍了”,那最后孩子就形成了习惯的“逃避”模式,不敢也不会去维护自己的的权利。小的时候倒没什么,无非就是抢个玩具之类简单的事,可是长大之后面对的可能就是比较重要的事了。如果有人总是利用他呢?有人诋毁他呢?抢了本该属于他的机会呢?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他都习惯性地不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那么这就不是有理有节地谦让,而是“窝囊”。

(二)然后,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先“共情”,再引导孩子“如何做,才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这样,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才能够不断地升级维护自己尊严和权利的方法,更加理智和有效地解决问题,与别人更好地交往。

第一步,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和需求

首要问题不是告诉孩子怎么对付别的孩子,而是先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让孩子平静下来,后面才能有效地处理问题。

知道孩子玩具被抢了,或者挨打了,家长难免火冒三丈,可是如果不先压压火,任由自己被怒火支配着去处理问题,对孩子可不好。父母的愤怒情绪会给孩子施加额外的压力,绑架孩子的感受。

父母要平静温和地积极倾听孩子的感觉,接纳孩子的感受,才能看清楚孩子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当孩子说:“他抢我玩具,还打我。”不要急着追问:“你抢回来了吗?”“你还手了吗?”。

而是要问:“他抢了你的玩具,摔在地上,你心疼玩具了,是吗?”,“他碰到你,你觉得很疼,是吗?”,“他打了你,你觉得很生气,是吗?”

这样“倾听—反映”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明白,他的感觉是被接纳的、被尊重的。同时,我们也能从孩子的回答中,看到他内心的需求,是想爱护玩具,还是想被尊重,还是有别的需求。看到孩子情绪下的需求,然后再引导孩子如何去满足这个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爱护玩具,那就先解决如何保护玩具的问题;如果孩子想被尊重、维护自己权利,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如何有效进行反击。

第二步,引导孩子如何反击

*不到五岁年幼的孩子

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还没有那么强,也学不会太复杂的应对方式,被打后基本上只会“打回去”这一种反击的方法。这时家长要教会孩子先做初步判断再反击。

——比你大的孩子

“如果人家比你高、比你大,那你打不过人家,你要赶快跑来找妈妈帮你。”

——比你小的孩子

“如果人家比你小,那你不要打他。如果他来打你,你要把他推开,别太使劲,推开就行了。“

“比你小的孩子,有时动手打人之前是没征兆的,他们是不讲道理的。所以跟小孩子有冲突的时候,你注意防着点。”

——和你一样大的孩子

“如果是跟你一样大的小朋友,不能先动手。他不打你,你就不能打他。“

“如果他打你,你要大声地警告他,我不喜欢你这样,要是再碰我,我不客气啦!”

“如果他还敢打你,那你就一定不能客气,你要使劲地还手,让他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

孩子有了这样的气势和观念,甚至不用动手,也很少有小朋友敢欺负他了。

*五岁及五岁以上的孩子

父母要让孩子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引导,比如“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我,也会很生气。我们一起想一想,除了还手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这样引导孩子积极地找办法。对于孩子的想法,不要武断地评价,只要方法不伤害孩子和他人,就让孩子先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再讨论效果如何。

除了父母的引导,孩子之间也会互相学习和模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应对冲突的方式,除了找大人帮忙、大声警告、还手之外,还应该发展出更多的应对方式。比如:

——用语言来批判对方的错误行为,他会用语言的力量代替身体的攻击:

“你没经过我同意,就拿走我的玩具,我跟你要的时候,你还给摔过来,这样做太没礼貌了”

——学会去理解对方的情绪,既维护自己的权利,又考虑到对方的需求:

“我的东西,我自己现在要用,所以现在不能借给你。如果你真的很想借,你可以过一会儿。”

——了解别人的品行,做出预判:

知道和谁在一起比较容易起冲突,对方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容易动手。看到对方生气时,他会选择主动停止并离开;有选择地去交朋友,远离那些不会控制情绪、爱动手的人。

孩子被欺负了,不是简单地在“打”与“不打”两者之间选一个站队。父母首先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感受和需求,然后引导孩子如何反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对大一点的孩子,要引导孩子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孩子才能有效地应对冲突,发展自己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