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来越犟是怎么回事

03-29阅读:478大字

最近在妈妈群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无奈地说:“唉,我家孩子小时候还挺好说话的,怎么越长大,脾气变得越犟呢?”

最近在妈妈群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无奈地说:“唉,我家孩子小时候还挺好说话的,怎么越长大,脾气变得越犟呢?”

朋友的吐槽立刻引起了群里妈妈们的感同身受,很多妈妈都开始大吐苦水,最后的总结是:三四岁的孩子似乎都有着同一类型特质:任性、不讲理、什么事情都得按他的意思来,不按他的来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

这时的孩子,好像总是喜欢无理由的胡闹,对成人的所有干涉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和不满,简直是不可理喻。

事实上,与其说是“犟”和“任性”,不如说是这一种“执拗”,孩子的这种任性和不听话,其实是“执拗敏感期”来了。

什么是“执拗敏感期”?

通常从两岁开始,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开始逐步分化,常常会不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指令,变得非常固执已见,有时候甚至出现反抗的现象,其实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执拗敏感期”。

孩子这一敏感期的爆发高峰期是在3~4岁,在这一时期里,孩子会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且这个时候他们的行为常常不容变通。

“执拗敏感期”有什么显著特征

在这一时期,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最明显的表现是不跟家长合作,甚至跟故意跟家长作对。

比如我家孩子四岁的时候,每次吃完饭就喜欢用袖子擦嘴,每天都会提醒他很多次,可是他却不去改变,我把餐巾纸放他旁边他也视而不见。更气人的是,有时候他像是故意跟我作对似的,不让他坐在床上吃饭,他偏要端着碗上床;大热天非要穿厚衣服,而天冷了给他加衣他反而不愿意穿了。

印象里有一次带他坐电梯,别人先按了一楼的按钮他就不干了,又哭又闹非要重来一遍,后来只得让他自己按一遍才罢休。

这些行为在大人眼里,都是“倔强”、不听话的表现。其实,了解了孩子生长中的敏感期我们就会知道,孩子的这些叛逆行为,并不是真的要与父母作对,只是执拗敏感期的一种本能排斥,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

然而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从而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这不仅让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也使父母走入错误的教育误区,破坏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执拗敏感期”

我们要知道,“执拗敏感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经的过程,是任何孩子都难以逾越的,这与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阶段,我们作为家长要密切了解孩子的情绪,尤其是要理解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

前几天上街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小男孩跟妈妈一起买板栗,售货员把刚出锅的板栗递给妈妈,小男孩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接,妈妈怕孩子被烫到,赶紧把袋子藏到身后说:“等一下我再剥给你吃。”

小男孩一边叫着“我要吃,我要吃”,一边到妈妈身后去找板栗,妈妈只好一边把袋子举得高高的,一边给小男孩剥,剥好壳后依然很烫。

小男孩吃了一口,一下子吐了出来,嘴里叫着:“坏妈妈,坏妈妈!”结果妈妈生气地抱起小男孩走了,小男孩在妈妈的怀里拳打脚踢。

像小男孩这样突然发脾气又哭又闹,家长一定都遇到过,有时候用哄骗或者威胁、打骂的手段暂时遏制了孩子的脾气,可是很快就会发现,没过多久,这样的情形就又会出现,而且使用这些手段的效果越来越差。

其实,我们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也很容易,只要能够正确解读孩子的情绪,并了解他们独有的情绪表达方式,然后根据孩子情绪的产生原因去帮助并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就行了。

了解孩子情绪,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

就拿前面小男孩吃板栗的事例来说,男孩一心想要吃,可是妈妈怕烫到他,不敢给他吃,就给小男孩造成的印象是妈妈不让他吃。

孩子没有经历过“烫”这件事,他对“烫”没有清晰的概念,认为妈妈不能理解他迫切想吃板栗的心情,因此大发脾气。后来妈妈的责骂和粗暴动作,又加深了他的不满,使得他哭闹不止。

其实此时妈妈能够蹲下来,让孩子亲自用手触碰一下板栗壳,让他理解“烫”的概念,孩子可能就能理解了,不会那样乱发脾气了。

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很直接,而且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不会像大人一样去慢慢沟通让你知道他内心的想法。而且孩子是不会顾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开心就哭闹,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此时就需要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自己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摸清规律,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把情绪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哭闹或者乱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转移他的注意力

很早就有教育专家指出:不要指望6岁之前的孩子能明白你所讲的道理。

我们通常觉得讲道理最能说服孩子,也比较健康、高效、快捷,可是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讲道理几乎不起任何作用,6岁之前,孩子对于大人的说教也似懂非懂。

因为在0-6岁这个阶段,决定孩子行为的主要是情感而非理智,所以我们在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聊别的内容让孩子忘记当前的情绪所在。

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读绘本、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等方法来慢慢引导孩子,这会比直接跟孩子讲道理更能让他接受。故事和游戏里所包含的道理,即便当时不能产生效果,但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日后的行为产生了一些正向的影响。

宠爱有度、赏罚分明

我们通常会遇到孩子为了要做什么事,或者要什么物品而就地打滚哭闹不止的情况,很多家长觉得在外面人多的地方孩子这样哭闹太丢人,索性就答应孩子这一次。

可是家长很快就会发现,你答应他这个要求,很快他就会用同一方法去要求你答应他下个要求,因为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从你的妥协里他就能敏感地察觉到你的“软肋”是什么,然后举一反三地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孩子哭闹着要这样或者要那样时该怎么办?自从他学会了说话并能以此方式索要物件后,假如他依旧要用哭闹来达成目的,那么无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一物件,还是想以此来要挟别人不敢不给,都应该干脆地拒绝。”

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绪,但不能在孩子的哭闹面前让步,拒绝孩子的不当要求时态度要坚决,方式要温和。这样才能既不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又让孩子能够明白什么事情是能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

当孩子用无理手段迫使家长投降的情况减少之后,家长要适时地表扬或者奖励孩子,让他明白想到达成什么目的,必须要用正常的沟通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哭闹。

孩子哭闹时,大人先冷静

很多家长听到孩子哭闹自己就开始烦躁,以至于在处理孩子哭闹的过程中运用粗暴的语言和手段,这样一来非但对安抚孩子情绪毫无帮助,反而加深了孩子的伤心情绪、延长了哭闹时间,最后不但破坏了亲子关系,自己心情也要郁闷半天。

当然了,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生气的时候想要控制情绪也很困难,但我们毕竟是成年人,控制情绪的能力肯定比孩子要强,此时家长应该想办法先冷静下来,再去想怎么解决问题。

深呼吸对于调节愤怒情绪很有帮助,家长可以尝试深呼吸,先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一定要了解并包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完美,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引导他健康成长。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