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育儿优越感,都是运气和钱给的。当我们谈起育儿鄙视链的时候,可能已经将自己放在其中某个位置,鄙视着我们认为不如我们的父母了。
对于一些父母不科学的养育方式,可能我不赞同,但也没有立场去鄙视。如今我想得更多的是,我能做什么,能不能够帮到这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
女儿从去年九月开始上幼儿园,临开学前几个月,我才临时抱佛脚,去驾校报了名。
所以去年整个夏天,我都灰头土脸地在驾校练车。教我开车的那个师傅,当时孩子还不到半岁,可能因为初为人父的原因,他每天都在不停给一车学员说他家宝宝,多半都是糟心的事情,比如埋怨老婆养孩子太过精细和娇贵,总是从网上看一些“胡说八道”的内容,不让家人给孩子喂大人饭,医生开的药也不愿给孩子吃……
因为我也是一个妈妈,所以每次他说的事情我都很有代入感,一想到如果是我女儿四五个月就开始每餐被喂大人饭,如果是我女儿三天两头就因为莫须有的病症被送到私人诊所打中药点滴,如果是我女儿因为不停地换亲戚看护导致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哭,整个人就觉得很愤怒。
这种感受,在过去的几年里,也常常发生在我和其他妈妈聊孩子的时候。
有时候在小区里看到两三岁的孩子被妈妈扇耳光、口不择言的谩骂,或者在商场的儿童游乐区,遇见被老人带宠得不像样的孩子,都会比从前自己没有当妈妈的时候,更愤怒,更难过。
再加上我手机不离手,导致的结果就是,当现实生活中我遇到鸡汤博主、科普博主、心理学博主和育儿博主们所吐槽的愚昧无知的行为,心里还会默默飘过一句:“投胎需谨慎。”
直到有一天,当我又一次和老公吐槽驾校教练家养孩子有多不靠谱,老公却反问我:
“你真能操心,我觉得我们小时候遇到的事情可能更不靠谱。你想啊,二三十年前养孩子,除了能去新华书店买两本书,大部分经验都是跟上一辈老人学的吧,能有多靠谱呢?”
前段时间《都挺好》热播,剧情把中国传统家庭里啃老、重男轻女、过度溺爱等各种问题都摊开,引发了很多人的共情。
反面角色苏明成的扮演者郭京飞,在采访中曾说:“拿到剧本的时候,所有演员都预见了它肯定会大火,是爆款,因为大家看剧本的感受都一样,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电视剧里照见自己。”
是啊,养育模式具有时代性。
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年轻时曾经在温饱存活线上挣扎过,所以父母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可能是“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被养活”;
到了我们的小时候,没有避震婴儿车,没有机能童鞋,更没有各种科普网站,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父母的责任心,大部分只能体现为“供你读书”+“棍棒教育”。
而我们这一代的妈妈,加各种妈妈群,关注国外最先进的育儿科普,熟知疫苗原理,了解蒙特梭利,拒绝给孩子用哭免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把代际变化进行对比,谁又能说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完美呢。如果把我们换到祖辈的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中,我们真的能做得比他们更好吗。
记得我的小时候,爸爸长年在外地做工程,妈妈要朝九晚五在工厂上班,家里也没有老人能带我,所以我从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就常常被独自锁在家中。
我曾经因为分不清糖和糖衣药片,乱吃导致发烧、嘴巴变紫,被半夜送急症;也曾经心血来潮自己爬出四楼的窗户,站在无任何保护措施、只有不到20厘米宽的窗沿上,试图擦玻璃窗;还曾经玩酒精放火,烧坏了一床被子和窗帘,万幸的是自己拼命用脸盆接水,最终把火浇灭了。
挨了无数顿打以后,我奇迹般平平安安长大了。
细细碎碎的往事,当时看来是因为父母忙,自己被“放养”,是独生子女的“孤独”,但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父母不负责”、“投胎不谨慎”。
社会新闻上经常能看到儿童高坠的惨剧,多数是因为父母暂时离开家,学龄前的孩子因为着急而爬窗户所导致的。
第一次看见类似新闻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这种有了孩子却不装窗户安全护栏、把年幼的孩子独自扔在家的人,枉为人父母。但仔细想想,这样的父母并不是漠视孩子的生命,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小孩,除了意外,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他们无知,是分身乏术。
而无知,多数情况并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有句话总结得很好:你的体面,都是钱给的。永远有人比你更富有、资源更好、学识更渊博。富和穷是相对的,无知与否也是,谁又能说谁不配生孩子呢?
说实话,我以前甚至无法理解那些在公共场合喂奶的妈妈,觉得这样的行为没有羞耻心,自己做不到。
记得女儿在哺乳期的时候,我会计算喂奶的时间再出门、会想办法遮,就算有时候找不到母婴室,也总是尽量去找无人的角落,背对着别人的目光来哺乳。
所以那时候,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舆论要支持女性在公共场合哺乳。
直到有一天,在高峰期的地铁上,我遇见了一个狼狈不堪的妈妈独自一人背着大包小包,怀抱里还抱着一个怎么安抚都无法停止嚎哭的婴儿。
当那个妈妈撩起衣服喂奶,疲惫无奈的表情简直是已经绝望,看着那样一个场景,我才忽然理解,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进过那种有母婴室的商场,有的人可能连选择交通方式和出行时间的自由都没有,有的人带娃就是丧偶式的孤军奋战……她们选择在公共场所哺乳,根本就不是意识先进,而是别无选择,生活所迫。
所以,拥有“优越条件”,能够让自己免于公共场合哺乳尴尬的我们,才更应该以身作则地支持其他妈妈在公共场所哺乳的权利。
第三只眼反观自己,当我无法给孩子足够的高质量陪伴时间,无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甚至因为经济压力无法选择辞职,只能忍受隔代养育所造成的种种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另一种“为生活所迫”。
还记得今年过年的时候,亲戚们组了一个红包微信群。每次我给外甥侄女们发的红包,都被一个叔叔辈的人抢走了。百十块钱并不多,但是孩子们抢不到,总是很不满。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叔叔装了“抢红包插件”,这样就能在所有微信群里自动第一个抢红包,一个春节“赚”了两千多。
“穷”并不是我对他的认知。其实这个叔叔是很好很好的人,但公允地说,被辍学、酗酒、离婚、打零工所串联起来的人生,自尊水平和认知就是有天然的劣势。
被“体面的人”看不上的微信红包外挂,他用的很得意。当叔叔把自己“胜利的果实”贴回到群里的时候,尽管小辈们都在哀叹,我还是觉得好气又好笑。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我常常把自己考了个好大学,当做是自我努力的结果。后来逐渐成熟,再回顾过去的人生,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高考时如果多错几道题,或者初中时如果曾遇见一个玩命打压你的老师,可能命运就会指向不同的道路。
我也因此越来越能真正地理解那些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育儿方式。
不是同情,不是鄙视,更不是赞同。
“高烧三天未就医,无资质保健老师拔罐治疗三天导致死亡”、“三岁女孩因为拉裤子,被亲生父亲打成脑瘫”……就连这样的新闻,也绝不应该被简单解读为“投胎需谨慎”。
所有的科普内容、常识教育、安全指南都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优越感。做对的人不比做错的人更高尚。因为每一场悲剧,都一定有背后的故事。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才是真正的善良和教养。
目前网络生态里占据更大话语权的“精英中产阶级”们,在传播自己经验、观点和心得体会的时候,真的应该仔细思考一下,你传播的是自我感动、是优越感,还是有建设意义的科学知识。
之所以会写这样一篇投稿,是因为作为一个“用社交网络获得大部分育儿信息”的妈妈,最近几年,我时常觉得自己被“不了解人间疾苦”的内容所裹挟。似乎有无形的力量,不断地在暗示我:“你不是一个好妈妈。”
网络缺乏老年人的声音;缺乏贫困、低知人群的声音。正如一群时间自由、有私家车、能逛高级商场的妈妈,竭尽全力倡导“去母婴室体面的哺乳”,以自身优越的物质条件,实现了物化世界对三观的碾压,并由此建立不自知的鄙视链。
这,不是理所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