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细菌的繁殖及毒素的吸收。
梗阻时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梗阻以上的肠管里细菌过度繁殖,主要有大肠埃希杆菌及厌氧菌。细菌的繁殖可以增加手术的感染机会,尤以大肠梗阻为甚。此外,细菌所产生的毒素经血液循环与淋巴液吸收进入体内,也可经肠壁渗透到腹腔中被腹膜吸收,腹腔毒素的吸收发生在肠梗阻晚期。
2、肠管内压的增高对肠管的影响。
肠管内压力增高,压力作用于肠壁,除使肠管膨胀外还影响肠黏膜的吸收作用,也使肠壁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肠壁坏死。
3、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与体液丢失。
梗阻近端肠管中充满气体与液体,使肠管扩张。急性肠梗阻时肠壁变薄;慢性梗阻往往因为肠蠕动亢进,肠壁肌层逐渐肥厚,肠管增粗。肠管内气体来源有三:
(1)来自咽下的气体(68%):动物实验性肠梗阻,如将食管予以阻断,则梗阻以上的肠管很少有积气。临床上借助于胃管吸引,保持胃内空虚,则肠管很少积气。
(2)来自消化过程中,食物被细菌分解所产生的气体。
(3)来自血液弥散到肠腔中的气体,特别是氮气。后两种来源占全部气体的32%。
预防措施
1、胃肠减压:
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2、防治感染和毒血症:
应用抗生素对于防治细菌感染,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都有一定作用。一般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可不应用,但对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晚期,特别是绞窄性粘连性肠梗阻以及手术治疗的病人,应该使用。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不论采用手术和 非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极重要的措施。最常用的是静脉输注葡萄糖液、等渗盐水;如梗阻已 存在数日,也需补钾,对高位小粘连性肠梗阻以及呕吐频繁的病人尤为重要。但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须根据呕吐情况、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排出量和比重,并结合血清钾、钠、氯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监测结果而定。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特别是早期,上述生理紊乱较易纠正。而在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晚期和绞窄性粘连性肠梗阻,尚须输给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偿丧失至肠腔或腹腔内的血浆和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