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查看伤势
当孩子摔倒,理性的父母总会第一时间查看孩子们是否有受伤,父母的这个动作,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息传递——我被爸妈关心着、爱着。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或其他方面“摔倒”(遇到挫折),理性的父母应该第一时间询问:“你还好吗?”聆听孩子们的感受,也是一种关爱。孩子们会因为父母的这个举动而感动和满足,重新获得力量。
再尝试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第一种情况:
当宝宝摔倒之后,如果他没有觉得很疼,没有大哭,家长可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吧,然后接着走。
爸爸妈妈先从自己做起,不小题大做。就摔了一下嘛,爬起来就对了。如果家长自己反应过度,反而给孩子心理暗示。让孩子觉得,我摔倒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然后孩子就哭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摔倒后,并没有感觉怎样的委屈,甚至还觉得挺好玩。只有爸爸妈妈在流露出惊慌和心疼的情绪之后,孩子才迎合爸爸妈妈的心理期待,而开始放声大哭。
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摔跤不那么紧张,孩子也会坦然面对这些小小的挫折,摔倒了,然后自己爬起来。
第二种情况:
如果宝宝疼了并开始哭泣,家长要上前简单地安抚他:“哦,宝宝摔疼了是吧?没关系,下次注意。”干万不要将摔跤怪罪于地面。
摔跤与否,跟地面没有关系,更不能让地面对孩子的行为负责任。这个责任,需要孩子自己承担。如果爸爸妈妈带头将责任推卸给他人,甚至是没有生命的道路,那么孩子也会跟着学会推卸责任,以后就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鼓励孩子“再走一次”
如果一个刚学步不久的宝宝由于被小石头绊倒,鼓励他“再走一次”是重拾信心的最好办法,帮助他下一次再走同一个路段时摆脱犹豫。而当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因为穿裤子遭遇挫折,让他重新耐心来一次也是个重拾信心的好办法。目的是让孩子们获得这种心理感受——我犯了一次错误,现在我找到了避免错误的方法了。因此,家长面对孩子“摔倒”,不仅要关心,但又不能太当回事,“摔倒”了孩子能“爬起来”并且“再走一次”,才是一次完满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