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05-09阅读:833大字

收藏文章
冬病夏治是在夏季培补人体的阳气,比较适合阳气不足致使阴寒之邪侵袭人体引发疾病的人群,下面来了解一下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

穴位贴敷法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时期,故也简称为“三伏贴”。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专家重点推荐的适宜防治病症是:

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鼻渊、鼻鼽、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3.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4.部分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2

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医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

适应症:风寒湿痹、颈肩腰背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痛经等。

禁忌证: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过饥、过饱、醉酒时;高热抽搐及凝血功能机制障碍者;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妇女经期均不宜拔罐。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3

艾灸

艾灸也是冬病夏治的一种常用方法,艾灸即用艾叶制成的艾绒、艾炷、艾条,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维护体内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适应症:外感风寒、营卫气血失调诸症;经络阻滞及风寒湿痹各种关节病证,如腰腿冷痛、颈腰椎病、关节炎等;拔毒泄热,疔痈疮毒;中气下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带下、宫寒胎动不安;各种因风寒引起的痛症;慢性久病、阳气衰弱、怕风怕冷、麻木痿软;脾胃虚弱,如慢性虚寒性肠胃病、慢性腹泻;肾虚阴亏、遗精早泄阳痿、腰膝无力等症;无病自疚,可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延年益寿。总之,艾灸的适应病症很广泛。

禁忌症: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妇女经期忌灸;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呈恶病质的垂危状态等忌灸;颜面部不宜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宜灸;大动脉处、静脉血管、心脏部位等不宜施灸。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4

“伏针”疗法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冬病夏治方法之外,“伏针、伏灸”疗法具有辨证论治的特点,个体化治疗的优势更受医生和患者青睐,正所谓“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

其实,“伏针”疗法自古有之,早在《内经》中就有夏日用针之说。汪机于《针灸问对》中引朱丹溪之言称:“夏月阳气尽浮于表,今医灼艾,多在夏月,宁不犯火逆之戒乎?”据此,可见伏针、伏灸在金元时代,即已广泛盛行,已深入人心。《中医针法集锦》中认为“伏针”由清末民初的上海知名针灸学家李培卿正式提出。后代医家不断完善发展伏针疗法,逐渐成为江浙沪一带盛行的特色诊疗方法。

适用症:过敏性鼻炎;风寒湿邪所致的颈、肩、腰腿痛、关节炎、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疾病;阳气不足所致的腹泻、胃痛、失眠、半身瘫痪、口眼歪斜、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疾病。

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