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出端午佬
四川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插菖蒲艾叶
俗话常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四川也不例外,考虑到端午前后四川进入夏季,而在湿热的四川盆地这是蚊虫疯狂的日子。
因而像艾蒿、菖蒲这种杀虫灭菌的天然植物,成为了川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良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由于对科学知识的缺乏,人们将一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空间现象指定为鬼神说。
因而具有杀虫灭菌常常就成为百姓眼中的“驱鬼”神药,为了给家人祈福辟邪,艾蒿、菖蒲会被高高的挂在门楣之上。
送蒲扇
川西坝子的四川人还习惯给老年人送蒲扇,蒲扇是用棕榈加工编制成的一种扇子,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端午节,女婿都要买两把蒲扇孝敬岳父岳母。成都以北的广汉等地嫁出去的女儿,在端午节这一天要炖一锅猪脚,恭恭敬敬的给父母亲送回去。
给女婿送伞
由于“伞”字跟“散”散字同音,对于讲究“吉祥话”的中国人说,送礼的时候,是一定会避开送“伞”,避免让人误会,“逼”对方“分手快乐”。
但这个避讳在“端午节”是个例外。按四川传统习俗,结婚后的第一年端午节,女儿要带着女婿回家探亲。
出于祝福女儿家庭美美满满的考虑,娘家人会送伞给女婿,因为繁体伞字“傘”下面足有4个人,能寓意“儿孙满堂”。
赛龙舟、抢鸭子
划龙船,是四川民间过端午节最闹热的活动,唐宋时四川便盛行划龙船,清末民初时,四川各地都由袍哥、行帮出面组织划龙船,其方式有夺标(又叫做抢兆)和抢鸭子。旧时成都的划龙船地点在九眼桥(即原四川大学正门的江边上),届时,江面(锦江也称作江吧)上有很多龙船,这些龙船多为小船,船头置有纸扎的龙头,船尾放有纸扎的龙尾,每条船上前有指挥一人,中有击鼓一人,尾有舵手一人,船两侧为桨手十人,抢兆时,参赛龙船于江面一字摆开,终点处立一面红旗为标,一声炮响,群船竟发,指挥舞旗领喊,鼓手奋力捶鼓,桨手奋力而划,龙船破浪前进,两岸观众的呐响助威,直到龙船夺标为止。龙舟比赛过后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抢鸭子,谁抢住了鸭子,鸭子就归谁,抢鸭子俗称抢彩头,抢得越多,人就越吉利,几百只鸭子在河里游来游去,人们在水中追逐,搏击,鸭子也一会沉下去、一会儿浮上来,抢鸭子成了一项极好的群众体育运动。
四川端午节吃什么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作为端午节食俗,四川人大多吃粽子、盐蛋、苋菜。南朝吴均在《续齐谱记》中写道:“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唐宋时,四川食有筒米、角黍等。四川粽子多用糯米和饭米混合,加入腊肉颗颗,再放进只有四川人才喜欢吃的花椒,和匀后用箬竹叶子包成圆锥形,煮熟而食。炊哥在网上看有人将粽子包成长条形或长方形,这于民俗差得太远。原因是粽子呈圆三角锥形投放到江水中,才不会被水冲得太远。君不见河海之护堤石形状正是三角锥形。
四川粽子制作颇多讲究,多用糯米和饭米混合,加入腊肉颗颗,再放进花椒,做成圆锥形再用青绿色的竹叶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