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水上赏月
泉州人于此夕荡舟笋江。厦门也有驾舟于鹭江中流赏月之俗。福州闽江更是中秋观灯赏月的泛舟之处。万寿桥下,水上居民常集中在一起赏月、“盘诗”。明代曹学佺《泛舟江上观塔灯》诗云:“浮邱塔夜放花灯,江上看时倍几层。向月金茎承沆瀣,中天玉柱势凭陵。绕枝鹊骇珠弹落,照水犀燃宝藏兴。舟子亦知功德事,指予回顾两三僧。”
拜月
中秋也有拜月的习俗,不过全为女子之事,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称“拜月”。连城民间称月神为“月光妈”,赏月时也有拜月的习俗。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 上杭之俗更奇,请月姑时,将一小筐放在盘中,据说月神降临,筐便会自动上升,并有剥啄声,女子便计其数以卜灾祥。在建宁,中秋夜有的妇女对月问吉凶,俗称“请木杓神”。泰宁、永定一带,妇女不但“请月姑”,而且还“等月华”。
“等月华”又称“待月华”,民间传说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间,便把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谁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这一习俗在福州地区、莆田、仙游一带也有。据乾隆版《仙游县志?邑肇志?风俗》(卷8)载:“中秋望月,宴饮达曙,笙歌载路,谓之‘待月华’。”厦门、金门一带, 妇女拈香于墙壁间,听人语,以占休咎(吉凶),俗称“听香”。建宁、建瓯、浦城等地, 有中秋夜乞嗣(求生男孩)之俗。浦城的一些地方还有于月下祈长寿的。在莆田,出嫁的女子在中秋夜应具饮食馈送父母,称为“佐秋”。以上习俗,今大多不存。
博饼
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流传下来的“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颇为有趣。中秋会饼每会63 块,大小不同,共分为 6 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每人轮流将 6 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饼, 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厦门的饼店饼厂在中秋节前后都会大量生产这种会饼上市供应。
众人团聚玩会饼博状元,这是厦门人过中秋的独特风俗。据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
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饼(最大的)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这是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点 状元,既看才,又看貌,还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将他降为第三名,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这说明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辈,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实学,所以厦门会饼中的“三红”质量特别好,寓意在此。
烧塔
福州地区有砌塔、烧塔、排塔;闽南的泉州、厦门、龙海一带有造塔、烧“塔仔”;南平、崇安、邵武等地也有烧塔。福清的点塔灯则名闻遐迩。
根据民间传说,“烧塔”之俗源于元末汉人燃塔为号杀“鞑子”的故事。 福州旧俗,第一次做外公、外婆的,要在中秋节买一座泥塑或陶烧的塔,连同月饼等,送给外甥作“喜食”(福州方言意为图吉利),称“送塔”。殷富人家更为讲究,厅堂上除摆列各种泥塑的偶像外,还摆设假山、盆景、古玩,十分豪华,因此又有“排鳌山”之称。入夜,垌内与坪架上点燃五彩小蜡烛,璀璨夺目,喜气满堂。福清则是点塔灯的塔,位于是城郊的“瑞云塔”,每60年点一次。逢甲子年的中秋夜,瑞云塔上点起数百盏各式各样的花灯。闽南一带的中秋造塔、“烧塔仔”源于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一个繁忙的港口,石塔建筑勃兴。该地出国谋生的人很多,往往是一去数年未返,家人牵肠挂肚。人们从天上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人间的悲欢离合,因此每年中秋节时,航标塔上点燃的灯火,成了人们表达思亲情感、召唤远方归帆的象征。
福建中秋节吃什么
礼饼
老福州人都知道,礼饼是福州最有特色的传统食品。因为礼饼是圆形的,所以成为了福州最传统的月饼,中秋节吃礼饼有团团圆圆之意。
礼饼是闽东南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糕点,也是糕点中重糖、重油的品种之一。礼饼成扁圆形,比月饼大,皮薄如纸,馅饱味香。吃起来香肥细润,润而不肥,饼面上那一层严严实实的白芝麻,经烘烤香喷喷的总是那么的令人难以抗拒。
用刀子将礼饼切成小块装在小碟中,葱的青、冬瓜条的粉红、花生的金黄还有那夺人的点点嫩白以及隐约其中的时令果仁,泡一壶香茗,细细地品尝,暖暖午后的令一种美丽。
摆塔
中秋摆塔是旧时福州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以此渲染节日的气氛,此习俗历史悠久,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
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宋代诗人谢泌在《福州即景》中所描画的繁华剪影:“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正是对这一景象的写照。
旧时摆塔,农家儿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点燃,火光四照,盘诗赏月,互相娱乐。城内人们购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并有烛台、花瓶、香炉等陈列展出,供人观赏。富贵人家有的在厅堂搭架“摆塔”,少则三层桌,多则十层桌,最高层摆以泥塔或铁塔,低层陈列一双秧盆,青葱吐绿,以示丰收。中间各层则排列历代名人和戏曲人物,整个庭院灯烛辉煌,增添佳节气氛。
此外居民们还可以在室外举办“摆塔”活动,以瓦片、石块等摆出各种自然景观。过去摆此类景观多是模仿福州城内鳌峰顶的景胜,故又称“摆鳌山”。两者区别就是前者在室内进行,后者在室外进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断多年的中秋摆塔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老福州家庭都逐步恢复这一习俗。过去摆塔象征多福多旺,现在摆塔除了纪念戚家军宏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把塔摆的越高,还寓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旧俗新过,传统文化民俗应该发扬光大。
鲤鱼饼
“鲤鱼饼”是福州中秋节的另外一种特有的习俗。“鲤鱼饼”有两种寓意,一种是鲤鱼放生,含义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孙,一种是象征鲤鱼跳龙门,指争取将事情做好、做成功,也反映了福建人的一种拼搏精神。
早在解放初期,中秋期间,外公外婆都要买鲤鱼月饼送给外孙、外孙女。中秋那天,胸前挂着鲤鱼月饼的小孩子就会满街跑,向人炫耀。不过这种挂式月饼要到明年才能做出来。
福州老人对鲤鱼月饼颇有印象。鲤鱼月饼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上面印着鲤鱼的图案。这种月饼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用不同的材料做成大小不同以及鲤鱼图案各异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