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听力的宝宝还能学会讲话吗,重启语言之门关键在哪里

04-24阅读:119大字

收藏文章
一般聋和哑都相伴一起,其实有的人只是失去听力,并没有失去语言能力。失去听力的宝宝还能学会讲话吗?

原标题:失去听力的宝宝还能学会讲话吗,重启语言之门关键在哪里

【导语】有句话说得对,“听力不缺席,语言不迟到”,对于失去听力的新生宝宝来说,无论父母如何精心抚养,也绕不开最重要的语言发育问题,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解决听障宝宝问题的要点,不仅在于最好的听力补偿,发现听力问题的时间更是关键,重启语言之门一个都不能少!

起点相同,命运不同

关于聋儿的语言问题,没人愿意把问题夸大,或者危言耸听,仅以我们看到或亲身经历而言,不同年龄的聋儿, 他们的人生起点相同,但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

一个刚出生就筛查出听力障碍的孩子

一个2岁就做了听力补偿的孩子。

一个5岁前补偿听力,并完成语训的孩子。

一个7岁才发现大前庭导水管问题的孩子。

一个8岁才佩戴助听的孩子。

刚出生就发现听力障碍,在5岁前完成语言康复的孩子,将来和我们没什么不同,甚至比我们更加幸福。

8岁后才着手解决听力和语言问题的孩子,早早就失去了和同龄人竞争的机会,自立和生存可能是一生的难题。

聋儿重新学会说话很难吗?

对于我们所有正常人来说,学会母语简单的就像“理所当然、自然发生”。在不经意间就通过模仿获得沟通交流的语言能力

1、学会说话,对于正常孩子来说很容易,容易的就像是自然养成的“习惯”。这种习惯需要从“听”开始,感知声音、音调、韵律等,进而因为生存本能的需要,产生语言交流的动机。可以说,每个宝宝在没有意识到是“在学习语言”的状态,就获得了语言。

2、聋儿的语言获得恰好不同,由于失去听觉,他们失去了语言最初的“听辨”能力,对声音符号的区分、记忆都会产生疑惑,造成对正确发音模仿的困难,并且由于发音器官从未得到“相关功能”的开发和锻炼,变得僵硬、迟钝,比如舌肌无力,舌部不够灵活,上腭肌张力不足等等。即使佩戴助听器后,模仿一个正确的发音,对他们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

3、另外,对于大龄聋儿来说,他们在语言发育历程中失去的更多,对语言的感知,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等都需要弥补,而这些并非简单的记忆词汇、练习发音所能解决,而是需要在语言环境中体验,并积累经验获得。

因为错过语言发育期,聋儿学习语言变成有目的学习,是在“干预”状态进行,年龄越大的聋儿,越容易受到另一套语言系统的负迁移干扰。

听障语言训练的难点

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不是学会说话那么简单,从模仿发音到掌握语言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他们来说,除了声音,失去的很多,而且有些并不容易弥补。

对正常儿童来说,在获得语言能力的同时,他们的智力和经验也同步发展。而对于聋儿来说,他们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同步的,尤其是与语言能力相关的各种能力,都会落后,或大幅退步。

正常的孩子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如果有规律,有先后顺序,那么聋儿的语言获得,就是在打破这些规律,做“后发先至”的逆行,对于已经身心成熟的大龄聋儿来说,尤为不易。

聋儿需要补偿哪些能力呢?

1、基本能力:对他们来说,学会正确发音是第一步,理解并掌握其他的语言功能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

表述功能(对事物的判断、叙述等)。 工具功能(用语言指令直接或间接实现行为目标)。 情感功能(准确感悟并表达喜、怒、哀、乐)。 协调功能(用语言维系、协调社会性关系)

2、高级语言能力:想要高级语言能力,就需要发展语言理解和表达两部分,还要发展交流能力和交流态度。

心理问题和未来预期

在实际的训练中,我们发现年龄越大的听障儿童,他们获得高级语言能力越困难,尤其是思维逻辑的发展,常常因为缺乏想象力和预测能力,得不到进步。

另外聋儿的心理问题也很突出,如果忽略了本体的思想建设,常常会遇到训练干扰,聋儿的心理很敏感,在情感控制和宣泄时,缺乏自我疏导能力,出现易怒,失控等问题。

过了学龄阶段的聋儿,有很大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迟缓,如果没有得到语言能力方面的康复,未来他们可能会出现第二次发育障碍,不仅在智能方面存在缺陷,还会存在诸如(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听力障碍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等待他们的可能还会有心理、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更多问题。

本内容、图片由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