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费尔德曼,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每个人一天要说三次谎话,你可能听起来觉得可笑。
就比如今天碰见一个老熟人,你见她就夸你今天气色真不错,可心里却觉得人家没精神,又或者我们会对别人说,你瘦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
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我们告诉对方现在正在加班,旁边还有孩子在看着,面对你说的这句话,孩子作何感想?
所以说假话,不告诉实情,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会遇到的一种常态。
那么对于孩子撒谎这件事儿,父母到底应该怎么看呢?
根据分析,孩子们撒谎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01
表达了他内心当中的渴望
比如他今天在教室捡到了一支笔,回家拿着笔跟妈妈说,这是老师奖给他的,“你知道吗?这个笔呀,是我今天得奖得来的,我好厉害!”
妈妈你看,“我今天在路上捡到了10块钱,但实际上这个10块钱是拿别人的。”
以上出现的两件事情向我们传达了相似的信息。
孩子们有的时候撒谎,所反映出来的是他内心的一种需求。
第一种撒谎,他渴望获得赞扬和认可。
第二种撒谎,则是孩子现阶段他的需要。
孩子的撒谎表达出来的是他渴望更好的一种内心需求。
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父母不要马上去拆穿他。
比如老师奖他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不要马上拆穿,我们可以去回应他的情绪,”哇!你怎么奖的?哇,是因为你举手发言了。是不是感觉特别好?真棒!”
你要和孩子一起兴高采烈,同时,你要观察一下他,是不是需要你的帮助。
第二天,你要说,你在回答问题上是不是需要妈妈的帮助啊?
需不需要我做些什么?然后,你主动的去向孩子提出这样的一个需求和支持。还需找个机会,让孩子知道你更在意的其实是他做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你找到机会跟孩子说,妈妈特别在意你完成的这个过程,你一次比一次更加努力的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那个结果。这句话传达的意思是,不仅我们要关注过程,还要关注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意结果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回避自己心中在意这个结果的想法。
我们一定要知道,不仅仅在乎那个结果,也让孩子看到你对他的评价是过程,你还愿意帮助他去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谎是不是拆穿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帮助。
02
埋怨他人,不想承担责任
比如他把别人的车撞坏了,但他不承认,说是其他小伙伴撞坏的。
妈妈指责他的鞋子怎么脏成这样?他回答:“都是同学把我的鞋子踩脏了。”
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孩子他不承认责任,总是埋怨别人。
那么来分析此类情况,孩子不承担责任,总是责怪别人。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需要立刻拆穿的,让他明白自己的责任。
但是要记住,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的是他承担自己的责任就好。
我们在意的是他的承担,而不要去批评他这件事做错了。
比如他把别人的车撞坏了,那么在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直接问他,真的吗?是这样的吗?怎么撞的?如果他实在还硬撑着,或者是他的话出现了破绽,你要立刻去告诉他。
好了,说实话是不是你撞的?当孩子承认说是的,这车是我撞的,你要立刻说:“好的,我不会因为你把车撞坏就批评你,妈妈在意的是你是否承担这个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在别人的身上。”
在意的是这件事,父母说到这儿的时候就收住,不要再往下批评他了。
因为我们的重点是让孩子知道,他需要承担这个责任,而不是批评他在这个时候把车撞坏了。
我们心里想的很明白,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偏差。
所以提醒父母,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收住。
要不会进阶到不对事对人了,往往接下来的是一通批评,会说一些不堪入目的话语伤害到孩子。
不管孩子爱不爱撒谎,在这个行为的背后,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孩子撒谎的原因。
03
6岁以下孩子还不清楚界限
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有的时候不太分得清楚现实和想象。所以他们经常给我们描述一件事儿的时候,有他想象的部分,也有现实的部分。
所以遇到6岁以前的孩子,他们遇到这样的事儿的时候,他们说的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他们并不是有意在欺骗我们。特别是在一些来源性的信息上,比如说这个苹果是谁给你的呀?他们对谁给的记忆并不深,可能他们就会说错。
6岁以下的孩子是因为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是非观还没有形成,所有的回答都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
所以6岁以下的孩子,你只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就可以了。
并不意味着他是在故意说假话。
所以孩子撒谎要不要揭穿,真的取决于他撒谎的目的和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有担当有责任,所以在发生孩子推卸责任时,我们需要当机立断,给他明确态度。但有时候孩子们的谎言,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渴望,这个时候就需要主动的提供支持和帮助。
父母在家里树立好榜样,做到言行一致。即使有一些善意的谎言不得不说的时候,我们也要跟孩子解释清楚。
最后也要告诉孩子,即使他说谎,你依然还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