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门一问:什么事情,你意识到“孩子其实也是大人的老师”

07-02阅读:5422大字

收藏文章
却让她拥有了一整年中最放松的十分钟。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父母”二字,因为孩子才有了价值“我的爸爸,是有了我,郑恺在节目上分享自己有了女儿后的变化。无非是让原本还自称为“孩子”的我们,是我们在引领…

原标题:知乎热门一问:什么事情,你意识到“孩子其实也是大人的老师”

作者 | 薛定谔的猫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妈妈的分享:

那一天,她心情不好。

可是3岁的女儿,

看到路边亮着灯的塑料花,

指着它们,

满眼都是星星地对着妈妈说:

“妈妈,你看这个花好漂亮啊”。

妈妈也跟着望过去,

一起欣赏“美景”。

天气很冷,行程很赶,

可这位妈妈感叹,

这束假到不能再假的花,

却让她拥有了一整年中最放松的十分钟。

这种“意外收获”,

远不止一次。

善于发现美的女儿,

在看到春雨后冒出嫩芽的小树小花,

也会天真地唤道:“原来春雨是甜的”。

看,

孩子的世界里,

多么单纯干净啊!

还有一位妈妈,

某天下班回家,

身体带着一天下来的疲惫,

本想好好歇下来休息一下,

不料儿子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手里还带着一幅画,

开口说:“妈妈,节日快乐。”

这突如其来的祝福,

让她不禁纳闷:

“今天不是什么节日啊?”

可儿子的回答,

一下子就暖到了她:

“这是我创造出来只给妈妈一个人过的节日。”

孩子的懵懂烂漫,

正通过这些最简单的行动、

朴实的礼物,

触动到父母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他们对真善美的感知力,

也给父母带来无限的惊喜。

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说过:

“为人父母,

你是被赋予照顾一个孩子的特权,

以及再次成长的可能。”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

但在某些时刻,

教会父母人生道理的,

却是小小的他们。

“父母”二字,因为孩子才有了价值

曾在网上看过一段大人和小孩的对话。

小孩被问道,

“你几岁啦?”

“3岁。”

大人继续发问,

“那你爸爸几岁啦?”

大家原本期待小孩能说出爸爸具体的年龄,

毕竟孩子都这么大了,

一定答得上来。

可没想到,

小孩竟然又说出同样的答案:

“我爸爸,也是3岁。”

这回答,显然有点出人意料,

难道小孩犯迷糊了?

接着,孩子的补充,

让人恍然大悟:

“我的爸爸,是有了我,

才当爸爸的。所以他3岁了。”

仔细想想,

还真是这样。

孩子多大,父母就多大。

有了他们的到来,

才赋予了我们“爸爸”“妈妈”这个新身份。

前不久,

郑恺在节目上分享自己有了女儿后的变化。

从“男孩”升级成为“爸爸”,

他由衷感慨道:

“我们曾经独自在这个世界打拼的时候,

特别有力量,

特别地强劲,

特别地有冲劲。

“但是有一个女儿之后,

会让你的性格变得柔和很多,

会让你变得圆润很多。”

就连自己的穿衣打扮上,

也有意往“好爸爸的形象”发展。

从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

他经历到的不止是“生命里多了一个牵挂”,

还有对“爸爸”这一称谓的新认知。

正如他说的,

“成为父亲,才懂得父亲。”

孩子的到来,

不仅赐予了我们为人父母的权利,

还让我们更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

完整了我们的人生。

这让我想起在一期《奔跑吧兄弟》中,

杨颖的有感而发:

“做孩子的时候,

可能感受不到(父母对孩子)这种深沉的爱。

有了孩子后,就感受到了。”

养儿育女最大的意义,

无非是让原本还自称为“孩子”的我们,

肩上多了责任和担当。

虽然生儿育女,

总会面临着酸甜苦辣的杂味生活。

但有了孩子,

我们才体会到孕育新生命的神奇,

愿意主动扛起养育孩子的重任。

与其说是父母在成就孩子,

不如说是孩子的到来,

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无私的爱,

断也断不掉的血亲羁绊。

孩子是镜子,反映出父母要成长的地方

家教书《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

有一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

有位妇人向著名教育家

赫伯特·斯宾塞抱怨自己的女儿:

女儿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

可对待同学却很不客气,

说话刻薄,

还瞧不起班上的差生。

如果有人做得比自己优秀,

女儿就会特别生气,

故意使坏诋毁别人。

妇人担心女儿越变越糟糕,

就想请专家帮忙。

没想到,斯宾塞什么建议都没给,

只是问妇人一个问题:

“你平时对待别人是怎么样的呢?”

这一问,妇人恍然大悟了。

原来,女儿的所作所为,

是受自己的影响。

从此以后,

她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再待人刻薄,

不再轻易挑别人的毛病。

一段时间后,

女儿的问题也消失了。

心理学上有个叫“投射”的概念,

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

意思是,

孩子是父母的“投射物”,

孩子的一言一行、性格特质、

兴趣指向、意志特征均投射出父母的状貌。

很多时候,

孩子的问题根本不是他有意而为,

而是效仿了父母。

他就像是一面镜子,

照出父母的问题,

提醒父母该成长的地方。

热播剧《陪你一起长大》中,

沈晓燕因“外地人”的身份,

总觉得低人一等,

不惜委屈自己和前夫离婚不离家,

甚至还站队伤害真心待她的朋友。

儿子和她朝夕相处,

性格也变得沉默内向、胆小敏感。

明明知道同学说谎冤枉了好人,

可孩子就是不敢说出口。

看到儿子哭着喊着的模样,

沈晓燕心疼不已。

原以为自己委曲求全,

忍气吞声就能保儿子平安,

让他享受和别人一样的教育待遇。

殊不知,儿子不敢说,

只是不想她难过伤心。

因为儿子的乖巧懂事,

让她看到自己应该变得更加勇敢,

要成长和改变。

于是她不再逃避追求者的示好,

希望能真真正正为自己而活,

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只要父母愿意放下心里的执念,

换位思考一下,

总能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那些影子,

既有孩子长成的痕迹,

也有父母需要不断修整和改变的问题。

孩子的言行,教会父母更多……

著名心灵导师赖佩霞有次在

《我是演说家》谈到自己的小女儿。

早年的单亲经历、

失败的第一次婚姻,

让她对自己很不自信。

尤其是在第一次见现任丈夫的女儿时,

她特别紧张。

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

她不停自我安慰:

“没关系,

如果他们不喜欢我那是正常的,

如果他们喜欢我,那才叫奇迹”。

这时,在旁的小女儿望着她,

认真地说:

“妈咪,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人不喜欢你?

你对人那么好,

哥哥姐姐如果不喜欢你,

是因为你的角色,

而不是因为你这一个人。”

这一段话,

瞬间疏解了她积压多年的担心。

成人世界里,

有太多的复杂和忧虑。

可孩子单纯的心思,

总能讲出令父母惊讶的“人生哲理”,

不仅让人醍醐灌顶,

还给父母更多的自信和安慰。

记得有一次,

我做眼睛激光手术,

需要戴眼镜几天。

女儿看到了,有点担心,

很怕我的眼睛好不了。

看到女儿一脸担心,

我忍不住逗她:

“宝贝,妈妈要是瞎了,

你会怎么办啊?”

没想到女儿想都没想,

就告诉我说:

“那我就把自己的眼睛给你。”

那一刻,

我鼻子一阵酸,

眼眶湿润。

孩子的世界里,

根本不存在什么得失、利益、纷争。

在他看来,

父母就是自己的天和地,

自己的一切。

恰恰是这样的无私、

毫无保留的爱,

总在不知不觉中治愈父母的心。

演员马伊琍说过一句话: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他们在天上看到你的问题,

便下来帮助你。”

他们的到来,

不是为人父母者自由的终结,

而是此生能收获到的最美丽的感动。

最近看到陶虹的一段采访,

深有感触:

(孩子)让我真正地重新完整地认识自我……

在她每天的成长中,

看到自己曾经的年幼无知,

我自己开始的小叛逆,

开始的那些反抗。

其实你再看她的时候,

想偷偷一笑。

我们养育孩子十几年,

表面上看,

是我们在引领孩子的成长。

事实上,

是有了他们,

“父母”这门功课才完整。

说到底,

我们和孩子之间,

不过就是互相滋养,互相学习,

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孩子身上,

我们总能看到人生大智慧和无限可能的珍贵。

愿我们每一个人,

都能在喧嚣复杂的生活里,

看到孩子身上的美好世界。

向孩子学习,

感受孩子的独一无二,

让孩子牵着我们的手,

一步步走向更豁然开朗的人生。

—— End ——

作者:薛定谔的猫,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永葆童心的青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