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邀”访谈节目中,收获了中国百花、金鸡双料影帝,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多项奖的演员兼导演姜文,在谈起母亲时,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01 被情感忽略,孩子心中的遗憾
姜文18岁的时候,通过自已的努力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中戏,拿到通知书的他兴高采烈回家和母亲分享。当姜文兴致勃勃地告诉母亲时,母亲把通知书扔一边,说了一句:“你的衣服还没洗呢”。姜文默不作声地去洗衣服。
对姜文来说,母亲的反应,就像给一颗火热的小火苗倒罐一盆冷水,把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给消灭了。
姜文怎么也想不到,母亲这次的反应,带来巨大的反差,会烙印在心底一辈子。后来他花尽了所有的努力和收获所有的成就,依然换不来母亲在情感上的认可,这成了姜文内心一生的遗憾。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你用对了爱的方式吗?
多少父母给孩子买高价的玩具,却同时用言辞打击孩子。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对孩子内心毫无疑问是充满爱。如果孩子需要的话,恨不得把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都摘下来给孩子,我们常常以为爱孩子,就是满足他的物质需求,把那些我们认为好的物质通通给孩子。
物质上的满足只是表面满足,言辞上的满足才是内心真正的满足。
现在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通过买玩具来以弥补陪伴的缺失,以为玩具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给孩子买上玩具,满屋子都是的,却忘记了父母言辞上对孩子的认可,不花费一分一毛,却价值千金。
真正的爱孩子,用爱的言辞表达对孩子的爱。
02 具有同理心,与孩子同频同喜
在孩子取得可喜的成绩时候,与孩子同步同喜,用言辞向孩子表达祝贺。
孩子考上梦寐以求的中戏,作为母亲还可以怎么说?
:“哇哇,录取通知书!看到你学习和努力付出有回报,妈妈也替你感到高兴,特别为你感到骄傲。我的孩子,祝贺你!
在孩子取得成果的时候,我们情绪上与孩子同频。与孩子身心一致的喜悦。内心喜悦,言辞上认可孩子。
父母与孩子情绪上的同频,与孩子身心连接。我们的言辞可以代替任何物质,直通孩子的心灵,这就是搭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桥梁是通的,你与孩子的情感也是紧紧地相通。
在《父母的语言》书中作者提到,“赢在起跑引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下面的环境中熏陶。”
家庭环境包括父母与环境同频的言辞氛围。
在孩子开心时同步鼓励,在孩子伤心时允许并接纳。
父母能够在孩子开心的时候与孩子同频同喜,与孩子身心链接,对孩子是巨大的赋能。被赋能的孩子内心充满能量和勇气,将是孩子的无价之宝。
03 具有同理心,与孩子同频同悲
在看了《被忽略的孩子》一书中后,有读者留言,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一直难忘童年的这一幕。
童年的时候,读者手指被刀割破皮流血,读者一边哭着,一边走向正在洗衣服的妈妈。妈妈头也不抬,屁股还坐在凳子上洗着衣服,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
读者说,当她看到这本书,眼泪止不住地流,发现自己就是这本书所说的,被忽略地孩子。被父母忽略的孩子,内心一直找不到存在感和幸福感,即使成年后的成功,也无法弥补内心的缺失。
父母的认可和接纳,是孩子最在意和在乎的情感需求。有时父母的忽视却变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像读者童年遭遇的手指流血记忆,她多么希望这一幕可以重写;母亲放下手中的衣服,离开凳子,赶紧跑到她的身边,用言语安慰她,告诉她:“手指流血有点痛,现在有点害怕是吗?有妈妈在。”
妈妈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伤口,用创口贴来包住那个伤口,然后抱着她,与她同在。
童年的她,只是需要母亲与她同频同悲,如此而已。
如果童年的一幕被重写了,或许母女俩现在也是一对无话不说的闺蜜,而不是现在的局面:每次打电话回家:“妈妈,吃饭了吗?身体好吗?再见”三句谦多的对话。
有些父母与孩子形同陌路;有些父母与孩子关系形同战友,并肩作战。
这些取决于父母在孩子最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父母给予的情感链接。
04 言辞的力量,描述性的言辞赋予孩子正向行动力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一书中作者提到,安迪和爸爸关系曾经一度横眉冷眼相对。安迪作为一个小男孩,他说他想成为妈妈,以此抗议他和爸爸的关系。安迪的父亲以往说话,张口带个人证券,言辞间常常指责安迪。
让小小的安迪不知所措,内心充满害怕和无助,只能求助母亲。安迪想成为母亲,母亲才是他安全的港湾。
后来安迪改变了,愿意跟父亲一起活动,遇到作业难题也勇于求助父父亲。父亲做了哪些改变呢?很简单,也很不简单,父亲改变了他的说话方式。
早上父亲经过通道走出来吃早餐时,被安迪的鞋子拌了一下,妈妈有点担心安迪,根据以往情况,想着安迪可能又要被父亲指责一通。这次父亲只是对安迪说:”安迪,你的鞋子在通道上。“
安迪听到这话时,整个人都惊呆了,因为他不习惯父亲的说话方式,虽然跟以往相比,父亲让自己没那么难受。看着安迪有点发呆,父亲把话重复一遍,安迪说好的,然后把鞋子收拾放进鞋柜。这一场景,触动了妈妈的内心,也触动了安迪的心。
安迪从父亲说话的方式感到了接纳和力量。他也愿意从内心以及行动上靠近父亲,和父亲一起活动,不会的作业勇敢求助于父亲,他们俩的亲子从当初的横眉冷眼相对,到现在的同行同乐互帮互助。
当孩子感受到言辞被赋予力量时,他会更加遵循自己的内心和更加愿意做出改变,以此回父亲的接纳。
05 写在最后
孩子需要的爱很简单,好好说话,正常说话。
在孩子小时候犯的错误,和颜悦色地多说:没关系。
在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张开怀抱微笑地说:我依然爱你。
在孩子不知所措的时候,告诉孩子:还有我呢。
用充满爱的言辞,具有同理心,与孩子同频同喜同悲,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言辞的力量。
愿每一个父母,都做孩子的托底人,用孩子听得懂的言辞和孩子沟通,赋能孩子力量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