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权粮站收购现白条 农民无奈低价售予粮贩

07-03阅读:539大字

收藏文章
丰收了对农民来说嗜好还是坏,卖粮难是不是还在继续,看看各主要粮食生产地就知道了。

  粮贩乘机“压价”收购

  粮站给不出现钱,一些急等用钱的农民只能找流动收粮的粮贩交售。

  6月底的河南平原大地,麦收后的地里已经长出了一寸多高的玉米苗,碧绿地相间于黄色的麦杆间。这个时候正是农民卖粮的季节。在去往民权县的乡村公路上,处处可以看到一辆辆拉着小麦的农用车。

  褚庙乡利河村村民杨敬礼告诉记者,村里农民卖粮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粮贩收购渠道,可上门收也可送到收购点;另一条则是送到乡粮管所。“镇上粮管所虽然是按国家最低标准价收,但很多时候都没有现金,小贩出的价格则要低几分钱。”

  杨敬礼家的麦子是6月上旬收割完的。6月27日,他无奈以0.98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家的8000多斤小麦。“麦子是小贩上门收购的,价格太低,我想再等等,但明天就要出去打工,只能卖了。”第二天,他就会踏上前往沈阳的列车,去自己熟悉的打工城市。

  这几天,村里准备外出打工的村民基本上卖完了粮,不过有些人获得的只是白条。而在距离利河村十几里地的小坝村,村民们估计,现在全村卖粮的农户只占到1/10。“卖粮渠道是畅通的,可以卖给小贩,也可以卖给国家,但卖给小贩的价格要低几分钱,卖到当地粮管所暂时没有现金。”

  在几分钱的差价和白条之间,利河村村民矛盾地作出各自的选择。除了像杨敬礼这样急于出售的农民,也有很多人将粮食囤积在家里,希望价格还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农民艰辛“卖粮路”

  利河村是个仅有几百户的小村庄,但像杨敬礼这样40多岁仍坚持在外打工的农民不少。“如果光种田,我们根本养不活家人。”他说。

  每年春节,杨敬礼和其他乡亲们一样,赶到外地打工,三四个月后再回家收麦种玉米,然后再次外出务工。等到10月玉米丰收时,他们会再次返乡,收完玉米种小麦,然后一年内第三次外出打工,直到春节。就这样,完成这一年候鸟式的轮回迁徙。

  民权县有3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分别位于县城周边。据民权国家粮食储备库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储收购绝对不会出现白条现象,“国库敞开收,有多少收多少。”

  6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到县粮食储备库采访时,几名卖粮的农民也告诉记者,今年到国库卖粮钱可以直接入账,不存在拖欠的现象,只需要办张银行卡即可。

  不过,这些受访的农民称自己离县城近。而利河村离县城有几十公里,村民们想把粮食运进城就没这么方便,“农用车进城交警会抓。”从乡下到城里的卖粮路,大多由粮食经纪人代替。但也有不甘心的农民会大老远赶车到县城卖粮。

  7月1日,一位大清早从程庄赶到第三粮食储备库卖粮的种粮大户罗海短告诉记者,因为当地粮管所拿不到现金,卖给粮贩有些亏,他将自家再加上代收的几十吨粮食拉到了国库卖。罗海短说:“农民之所以不愿意进城卖粮,除了省事,还有来去的路费、县城交警等原因,赶早也是因为怕交警抓车,卖完粮得赶紧回去。”

  记者发现,这些粮管所在显眼处均摆有河南省政府制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一等二等三等的单价分别是1.06元、1.04元、1.02元,但对于杂质水分要求极为严格。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