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岁的宝宝是个男孩子,脾气很倔强,小脑袋里装满了问题,在服从一道命令之前,必先搞清楚“为什么?”十分难应付。
有一天早晨,刚睡醒就嚷着要喝牛奶。我说:“起来刷刷牙,再给你牛奶喝。”他说:“我要先喝牛奶再刷牙。”我说:“这样不卫生,听妈妈的话,先刷牙再喝牛奶。”“不要!不要就是不要!给我牛奶!给我牛奶!”赖在床上哭闹起来。我知道现在不是讲理的时机,不理是我常采取的对策。等他哭累了,经验会告诉他:“妈妈比他更倔强。”自个儿闹没意思,而且也得不到牛奶,他会很不情愿地自动“投降”。
“妈,来!”这一步我必须让他,我毫无表情地走过去。“好,我去刷牙,告诉我,为什么一定要先刷牙才可以喝牛奶?”“乖!”我把他搂进怀里说:“你闻闻看,妈妈的嘴里有什么味道?”这时我还没刷牙。“啊!臭臭的。”“你也臭臭的,为什么臭?就是夜里我们睡觉的时候,有许多躲在牙齿里的小虫,爬出来吃我们夹在齿缝间的食物,它们吃饱了就在那儿拉屎拉尿。”他皱紧眉头,张开的嘴不敢合上了。我问他:“不刷干净牙,就怎样?”“小虫的大小便,都和牛奶一齐喝进肚子里了。”“脏不脏?”‘‘脏死了!”
他一骨碌爬起来,跑到浴室刷牙去了。我和他比赛,看谁刷得最干净,他开心了。我给他牛奶,还加上他喜欢的可可,他很高兴地道了谢,喝了两口,问我:“白天为什么小虫不出来拉屎?”“夜里我们睡觉的时候,嘴巴怎样?”“闭着不动。”“白天呢?”“要说话,要吃东西,常常动。”“小虫敢不敢出来?”“不敢,出来了会被我们咬死。”好了,他的小脑袋对“刷牙的意义”完全搞清楚了。从此,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张开嘴,话也不敢说地就先跑去刷牙。
要带他去打脑炎预防针,他顽强地不肯接受,但听完了“小明不打针,一病变成大傻瓜”的故事,明白了为什么要打针的道理,就乖乖地伸出小胳臂。每天为解答他的“为什么?”我的绞尽脑汁,随时编造适合四岁孩子的小故事。每次他都得到满意的答案,因此对“为什么”感到莫大的兴趣,一天到晚寻找问题来问我。带他上街寄信,就问为什么邮筒里的信,会跑到外公家?让他剪贴邮票玩儿,就问我为什么每张邮票都盖有黑印?带他坐车,看我买票,问我:“为什么不把钱给司机,而给窗口的小姐?”下雨天问我:“为什么昨天打雷,今天不打雷?”“闪电是什么?”“我们家用的电,是不是天上引下来的?”
许多复杂的问题,尤其自然科学方面的深奥道理,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实在很难解释。但我不愿让他失望,努力寻求浅显易懂的词句或比喻,以“问答方式”引导他一步一步地求出答案。例如他抱着画本问我:“妈,你喜欢火车还是汽车?”我就引他注意火车与汽车的不同和优缺点,问他:“火车可以栽多少人和东西?”“火车走什么路?”“汽车走什么路?”“哪样方便?”等等,提出问题让他比较,提醒他观察,激发他思考,进而训练他推理的能力。
以前多数人都相信,儿童的智力是天生的,无法增减,但现在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错误的想法。有一篇“提高儿童智力法”的文章,告诉我们最近有人研究出来,父母如果愿意训练儿女并予以鼓励,儿女的智力可大为提高。文中举出许多新派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发现,证明儿童在四岁以前,所见所闻,所学的一切,可以决定他将来成熟时的基本智力。过了四岁之后,智商潜能大体已经确定。但由出生到四岁,却有很大的变更能力。他们的结论是:所有正常儿童,假使得到教导,智力可以更加提高。
“儿童智力可以由启发而提高”这个消息,对我们这对平庸不出众,自知生不出高智力儿女的夫妇,是一大喜讯。膝下正有一个未满四岁的男孩,我怎么不用心思精力,努力于“启发”工作呢?为孩子解答日常生活中的“为什么”,和反问“为什么”,或许可能影响儿童智力的成长。我不厌其烦地尝试着,但愿能够有点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