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洋奶粉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多家洋奶粉品牌遭质疑,这给洋奶粉销量带来一定影响,也给已被挤出高端奶粉市场的本土乳企带来转机。
洋奶粉质量问题频发
11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最新一批进口不合格食品信息,洋奶粉再次上榜,多批次洋奶粉、洋牛奶因不符合国标被禁止入境。
其中,来自法国的5批次茉蒂雅克婴儿配方奶粉,来自德国的NEOLATTE1阶段、2阶段配方奶粉,均发现标签不合格;迈高乳业(青岛)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的19.8144吨金装婴儿配方奶粉,泛酸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来自新西兰的2.9538吨金装贝婴嘉初生婴儿配方奶粉(900g),碘含量不符合国家标注要求,均被退货。
此前,来自荷兰和德国的8个批次洋奶粉,被判定不合格,已被检验检疫部门销毁。
国产奶粉销售量渐升
近年来,随着洋奶粉的“大举进攻”,国产品牌奶粉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国际排名前20位的乳企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八成的高端奶粉市场被外资品牌占领,国产奶粉市场份额近年来相对萎缩。
有关市场调查显示,近一段时间以来,涉及安全问题的洋奶粉销量已经出现波动,多个品牌洋奶粉销量增长幅度开始放缓;同时,不少消费者又重新关注起国内大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近期伊利、蒙牛等本土大品牌乳企的奶粉销量同比去年平均提高一成以上。
本土乳企或将趁势逆转
近年来,洋奶粉借配方升级、包装变化多次涨价,已经引起中国消费者的不满,近期洋奶粉的质量安全问题频现,更让中国消费者重新审视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洋奶粉垄断局面已开始动摇,本土乳企有机会趁势逆转。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国内乳企已经开始寻求转变,纷纷走上了海外并购的征程。光明乳业并购了新西兰SynlaitMilk公司、澳优出资1600万欧元完成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蒙牛与丹麦阿拉乳业合作推出了欧式蒙牛婴幼儿奶粉,娃哈哈推出“爱迪生”奶粉等等。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中国奶企要转变营销模式,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高端功能性产品的比例,避免走上新的同质化道路,这样才能打破“洋奶粉”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