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的美术馆一楼咖啡厅内举行了一场公益2.0亲子沙龙。众多专家一起讨论了0岁到6岁婴幼儿的教育经验,吸引不少妈妈到场取经。
经验一
抓“敏感期”成就精英女
华南师范大学的教科院教授、学前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袁爱玲,带着“早教专家”和“母亲”的双重身份,以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为例,介绍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她说,女儿快出生时,她正在翻译一本外国的育儿书籍,她试着用其中的理论对女儿进行早期开发。结果很成功,她女儿一岁4个月时已经认识350个字,能背30首诗。后来以全区前三名的成绩考进华附奥林匹克班,高考时以全省英语单科状元的佳绩考取了美国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康内尔大学。在华尔街工作几年后,现考进哈佛商学院继续进修。
谈到成功经验,她说:“我抓住了孩子成长时的敏感期,在较早的阶段教会她学习,所以后面的学习她都不会很吃力。”她还表示,孩子在0到6岁的成长阶段,敏感期很多,她正在写一本关于孩子敏感期的书和大家分享。
经验二
“上班”一日识社会生产
来自广州大学的社会学副教授方英,提出了育儿经验的新名词“职业见习日”,即孩子到父母工作单位作一日的体验实习、游玩,让他们了解生产的过程及父母平时工作的岗位性质,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方教授说:“现在的孩子面临一个主要问题:不清楚社会生产的过程。例如你告诉孩子没米了,他会说到市场买就行,但并不知道米是要种出来的。”他认为这种对生产的模糊会导致孩子消费不适度,而通过职业见习,他们不仅能了解生产是什么、父母工作的艰辛,同时对职业的价值也有感性认识。
经验三
“早教”重要对象是家长
现场不少家长纷纷问到“小孩要怎么教?有什么秘诀”的问题。但广东省妇联家教通学校副校长哈英敏老师强调,“家长过早把孩子教育课程化,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这很不好。”对此,袁爱玲也补充说,早教的对象应是家长,“有些早教机构重点在孩子上,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