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5 爱,怎么会如此伤害
在云博被送来我的咨询室之前,我曾接待过一位女性,未辰。她的母亲在前年二月自杀身亡。未辰对我述说她与母亲的关系,话语中充满了内疚和痛悔。她说:“我对不起妈妈,如果我没有那样伤害她,她就不会死。我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的罪过。”
应该说,未辰的人生是从未降生就开始的。她的母亲曾经是一位不错的小提琴独奏演员,后来因为排练时踏空,从舞台上摔下来,导致终生瘫痪。未辰是她冒着生命危险生下来的,一出生就肩负着母亲的全部梦想。在未辰的记忆中,她不是在练琴,就是在奔赴练琴的路上。上学对她来说,是母亲对她的奖励。多少次,学校的老师找上门来。未辰躲在门后,盼望着老师能够带她离开家。但是每一次,老师都无功而返。母亲坚称未辰是天才,不应该像其他平凡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地长大,也不需要学习那些无用的文化课程,而应该将全部时间用在音乐上。
一开始,未辰并未令母亲失望,她顺利地考上了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小提琴家。学校将为她举行毕业音乐会,这对她是个极大的荣誉。但是,前途光明的未辰,却在毕业前夕忽然结婚,结婚的对象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而且比未辰大十几岁。未辰的选择没有被母亲认可,两人大吵一架以后,未辰冲动地选择了离家出走。
未辰发誓永远不会向母亲低头,可她万没想到母亲会自杀。母亲的死改变了一切,未辰开始回忆起母亲培育自己的点点滴滴,回忆起与母亲度过的美好时光,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她痛不欲生。
我问未辰:“你是否觉得,母亲的去世与你有关?”
她承认自己是这样想。
我再问:“如果你预见到母亲会因此而死,会不会改变自己当初的选择?”
她说:“至少我会求她原谅我,而不是采取离家出走这种极端的方式。”
“但你其实是无法预见到这个后果的,所以,你做了自己当时认为正确的事。”
未辰犹豫了。最后,她回答我说,其实她心里很清楚,母亲会因为这件事而绝望,但她当时的感受是,如果按照母亲给她的人生规划一直生活下去,迟早有一天,她会自杀或者发疯。
“为什么你当时会有这样极端的感受呢?”
“因为我感觉,母亲并不爱我,只是利用我实现她自己的梦想而已。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我已经很努力地练琴,但只要稍微做得不好,就会被她痛斥。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尊严,而且永远也达不到她的要求,我感到绝望。”
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感到恐惧的未辰,选择了当时看来最简便的一种逃脱方式:结婚。她向我坦承,自己并不是深深地爱上了那个男人,而仅仅是决定嫁给他而已。嫁给他,意味着自己可以从母亲严酷的要求中逃出,进入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不会为生活担忧,也不会再面对无止境的苛求,最主要的是自己可以从此获得自由。
但是,母亲的死让未辰意识到,不管母亲爱不爱自己,如何对待自己,自己都深深地爱着母亲。身处强烈痛苦中的她,无从弥补自己对母亲的愧疚,甚至迁怒于自己的丈夫。在来进行心理治疗之前,她正式与丈夫分居。虽然她对我说,两人分居的原因是因为性格不合,但在随后的探讨中,她承认,她潜意识里认定,丈夫和自己一样,都是杀害母亲的刽子手。
我对未辰的遭遇深感同情。但我认为,她一味强调对母亲之死的愧疚,其实并不真实。
我并不是指责未辰说谎。我相信她对母亲的爱,相信她的内疚之情,但是,如果听任这种内疚掩盖了其他的情绪,这并不利于她面对、处理失去母亲这一巨大的伤痛。
我首先跟她强调,她毕业时结婚的决定,虽然未免鲁莽,却完全正当。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她已经成年,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权决定自己的婚姻,亦有能力去承担自己任何错误决定的后果。
未辰反驳道:“可我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生下我。我当时的决定是自私的,伤透了她的心。”
未辰对自我的攻击,看似是自责与检讨,其实是在逃避:一方面她需要为母亲的死伤痛欲绝,以降低外界对她以及她对自己的指责,缓解内心的罪恶感;另外一方面,这种伤痛欲绝也是对自己无辜地成为“凶手”的一种哀悼。
更进一步说,在这种内疚与自我攻击的氛围中,她下意识地美化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妈妈是爱我的,为了我能学琴,她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手镯,那还是外婆留给她的遗物。”
“妈妈是爱我的,她带我认识了音乐大师的魅力,丰富了我的人生。”
“妈妈是爱我的,她脾气不好,可是当听到我拉琴的声音,她总是笑得很温柔。”
……
可是,如果你的母亲真如你所形容的那样爱你,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一种绝对会伤害你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我问出这句话,未辰号啕大哭。
拨开内疚情绪的遮盖,我看到了未辰心中对母亲的愤怒。这种愤怒,在来做心理治疗的人身上并不少见。上文中的云博就是一例。他的父亲与未辰的母亲一样,都是音乐爱好者,都希望儿女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云博和未辰,也都一度接近了父母的梦想。他们不得不相信,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是源于对他们深切的爱。然而,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自己始终没法面对的无力感。
未辰曾经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按照母亲给她铺设的人生轨道一直走下去,她会发疯或者自杀。她曾经孤注一掷地反抗母亲的这种安排,但母亲的死却令她在自责中,放弃了自己反抗的意志,对母亲缴械投降。
我对未辰说:你的离家出走是一个事件,不同的人面对这个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相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件,心态不同,事件对这个人的影响也会呈现不同的结果。其实你是希望通过离家出走让母亲认识到她对你的爱是一种伤害。虽然事与愿违,但这个行为本来就有两个以上可能存在的结果。所以,母亲的选择是她自己的,虽然和你的行为有连带关系,但并不是你造成母亲的离开。
如果未辰不解决这个问题,不认清自己与母亲之间真实的关系,那么,母亲的死带给她的心理冲击就不会消失。与之相伴的,是母亲对未辰的控制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