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暴力》:怨恨的消逝,才是自由的开始

09-18阅读:411大字

收藏文章
父母对孩子的爱,究竟如何才能让孩子真真正正的感受到呢?父母的爱是纯粹的,没有利用性的吗?以下让作者为你揭开谜底!

  这种成功,不能转化为孩子自身的幸福感,更何况,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音乐之路上获得成功。由此而来的挫败感,加上对父母的负疚感,让孩子在痛苦中迷失。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父母用来实现梦想的工具,却又不敢面对自己不被爱的事实。他们努力地想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伤。

  很多孩子因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信任,因为有过被当成工具的感受,从而无法获得温暖的爱,甚至进而放弃自己、放弃生命,就像云博和他的姐姐。

  云博心中对父亲的愤怒,一如我们前述未辰对母亲的愤怒一样,愤怒的根源,在于孩子认为父母并不真正爱自己。

  可是,这种认识,并不能帮助他们从自我伤害中解脱。

  于是我问云博:在你和爸爸的关系中,有没有让你觉得幸福,觉得温暖的时刻?

  云博流泪了。

  他告诉我,他记得小时候,他第一次在钢琴比赛中获奖时,爸爸把他搂在怀里。爸爸很激动,眼泪都流出来了。那天,他觉得爸爸很好,觉得自己无比幸福。

  那是父子之间一次幸福的共振。父亲将自己的幸福感觉传递给了云博,还是孩子的云博,将这种幸福感全盘接纳。

  而传达这一共振的纽带,是拥抱,是父子之间的爱。

  虽然随着云博的长大,随着他自我意识的成长和父亲控制欲望的增强,这条纽带已经被破坏,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曾经存在。

  云博终于明白,父亲寄托在他身上的,不仅是自己的音乐梦想,更是自己对幸福的全部理解和期待。只是在父亲的意识当中,幸福只能够通过音乐来完成,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显然,父亲对幸福的认识有缺失,他并非一丝都不爱自己的儿女。

  云博既然已经上了大学,他下面要做的,就是真正独立,把父亲当成一个人来看待,不是他要为之牺牲的神,也不是监管自己的恶魔。他不需要再以父亲的梦想为梦想,也不需要伤害自己来表达对父亲的报复。

  未辰也是一样,不需要再为妈妈的离世而惩罚自己。

  当然,她的问题还更复杂一点,就是她心里还存有一个疑问:“我和妈妈到底谁对谁错?”

  我回答:“妈妈错了。但谁说我们的爸爸妈妈就不能、不会犯错误?你没有错,但你如果继续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就真是大错。”

  未辰说:“她不是别人,她是我妈妈。”

  我答:“她是别人,她不是你。”

  如果你曾被你爱的人当作工具,那么你最重要的心理建设,便是与操纵你的人,从根本上分离。

  这种分离,并不意味着隔断亲情,而是你要足够强大,成为一个真实的个体。

  你是独立的,你是自由的。你不需要为他人的愿望牺牲自己,也不要为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你获得的幸福,就是解开“爱暴力”魔咒的钥匙。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