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职妈妈:孩子就是我的事业

10-11阅读:239大字

收藏文章
在你生育后,你会选择离开职场回归家庭吗?其实,在中国做起“全职妈妈”的女性已经不是少数,那么这些女性为什么会做出“全职妈妈”的选择呢?这些妈妈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事业。

  关爱母亲,让“全职”不再无奈

  “全职妈妈”回归家庭,看似是当代女性的一种自由选择,而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无奈。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永英告诉记者,她曾在2007年参与妇联关于中国女性事业与家庭平衡能力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女性做出“全职妈妈”的选择是“迫不得已”。

  一些“全职妈妈”羡慕计划经济时代的养儿环境当时的工作单位普遍办有托儿所,并在工厂设立哺乳室,加之工作时间规律,接送孩子比较容易,女性有条件协调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苏灵说,一般城市中的女性当母亲时,基本都处于事业起步或上升期。如今的工作节奏很快,加班、出差、应酬也是常事;竞争也很激烈,你不尽全力,马上有别人“顶”上来;可孩子抚育的担子同样不轻,不辞职很难做称职的妈妈。

  仅“哺乳权”一项,即可窥见中国母亲要兼顾职场的不易。早在1993年,卫生部、劳动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曾联合下发《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规定有哺乳婴儿5名以上的单位,应逐步建立哺育室。

  然而到2012年,有相关调查显示,658位参与投票的母亲中,47%的妈妈只能在卫生间里为自己的宝宝“背奶”,超过九成的企业对保障女职工哺乳权无所作为。

  武汉的全职妈妈周欣欣曾在一家国企工作,本来坚持当“背奶妈妈”的她却因为占用了工作时间和地点,被领导“点名”,最后不得已辞职。

  不少女性“被迫”全职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专业家政服务的缺失。如果家里的老人因故无法帮忙,许多妈妈都会选择自己带孩子,而不是将孩子交给保姆。“如今家政服务缺乏市场监管,社会诚信也存在很大问题,我不敢让孩子冒这个险。”苏灵说。

  “社会将公共领域应该提供的服务大部分转嫁到了家庭,而家庭内又转嫁给了女性。中国女性在养育子女、照顾家庭过程中的牺牲需要获得更好的评估。”社会性别研究学者、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说。

  沈奕斐认为,国家本应当帮助家庭来完成抚养孩子的责任,但是现在针对家庭和育儿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政策上也出现了断裂。例如孩子能进入托儿所最早也得满18个月之后,但即便是国内福利最好的单位或企业,职场女性的产假哺乳假也达不到这么长时间。

  在京沪浙皖鄂等地采访时,十多位“全职妈妈”向记者吐露的心声惊人的一致“我很想回到工作岗位”。但她们又随即自省,自己的年龄和专业能力都在退步,可能性很小。

  李子慧一直在留意人力资源的招聘信息。“我最初觉得,自己要回去工作,也不难的。但过了一年以后,我觉得难了,无论年龄、还是专业性,我都在退步,每每想到这些,内心其实很不舒服。如果孩子将来孝顺,我还能说是苦尽甘来,如果不孝顺,我是完全没有了保障。”

  杭州有“全职妈妈”遇到过主动上门联系的社区工作人员。“因为我现在是"失业人员"。不过他们介绍的工作,并不适合"全职妈妈"。”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全职妈妈”说,“不知妇联或其他机构组织能否提供免费或者低廉的专为"全职妈妈"提供的就业信息?”

  “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关爱职业母亲非常有必要,但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这不是一个强制规定,所以政府和社会组织要不遗余力地去推动,比如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补贴。”张永英说,“社会应该更好地关爱职业母亲,让她们能照顾孩子和家庭,希望最终选择当全职母亲的女性是出于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某种迫不得已的妥协。”

查看全文
返回查看更多 >>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