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暴力》:强行提纯的人生

11-04阅读:257大字

收藏文章
父母要求孩子掌握更多技能,在社会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也是“爱暴力”吗?以下一起来听听作者的解释吧!

  父母要求孩子掌握更多技能,在社会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也是“爱暴力”吗?以下一起来听听作者的解释吧!

  强行提纯的人生

  说父母要求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是“爱暴力”,很多父母不会服气。

  父母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事业的起点平台比同龄人高一些、稳一些,这又有什么不对?

  难不成,非要孩子一无所长才是爱吗?

  当然不是。学习是决定一个人人生诸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家长以让孩子学习好为由,忽略对他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必须拥有的其他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宽容能力、社交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等),那么家长的潜意识动机就值得探讨了。

  因为,孩子的生活世界很简单。他的全部生活范围,就是家庭、学校、生活的社区,他并不知道成人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在成人的世界里,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

  但父母知道。每个成年人都有找工作的经历、人际交往的经历、抑或婚姻的经历,这些经历让成年人知道,如果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仅限于文化层面,那么这个人在社会当中一定会举步维艰。

  但为何有些父母会固执地认为,孩子成绩好才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他们到底是希望孩子拥有自己独立、快乐的人生,还是只是用孩子来满足自己可以设计、安排他人人生的欲望呢?

  我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朋友,从小成绩便非常优异,顺利地考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了顶尖的外企。她的人生有很多人羡慕,但她自己却并不快乐。她遭遇挫折的时候,经常找我谈心。

  她对我说:“燕谊,我经常觉得我的人生是无意义的。我唯一掌握的技能,就是上学和考试。每当我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第一个想法,就是抛开现在的一切,重新回去上学。我现在已经三十岁,每天回家,我妈妈还要催我看书、学英语,提醒我要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可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读书可以读到博士、博士后,可在那之后呢?”

  我的朋友无疑仍算幸运,因为她的学业一帆风顺,在这方面,几乎没有遭遇过挫折。而我认为,恰恰是因为她的学习生涯过于顺利,使她生活在一个类似于无菌室的环境中,当她遭遇任何一点挫折时,便会觉得无所适从,于是急切地想要逃回自己的无菌室里去。

  我们是从何时起开始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和待人接物的能力?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我们和小朋友玩耍、游戏、争吵、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练习。在这些行为过程当中,我们拥有了挫折体验,有了换位思考的能力、包容的能力、分享和感恩的能力。如果获得这些能力的渠道都被一一堵死,成长的选项就会出现空白。

  人不一定能记得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快乐,但对于痛苦和失败却总是刻骨铭心。我们无法约定挫折进入我们生活的时间,我们也没有听说谁的挫折体验是在他完成学业,掌握了社会生存技能之后才来到的。

  痛感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感觉,因为有痛感,我们会长记性、增经验;因为有痛感体验,我们会对危险有所防范。一个没有痛感的人,无从培养自己对伤害的反应机制;而每一个告诉孩子“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便是好好学习”的父母,都充当了抹除孩子痛感的角色。

  遭遇这样对待的孩子,在稍遇挫折时,便会堕入自我怀疑的深渊,稍遇挫折,便觉得世界充满敌意。

  而这样一来,父母又达到了另一个潜意识层面的目的:使孩子无法离开自己。

  典型的例子便是刘祯,她在挫折、愤怒、痛苦之后,最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父母从小的教育,让她的人生只有获得第一名这一条路可走。

  刘祯的父母在孩子骄傲的成长成绩中获得了作为家长的自豪与面子,但刘祯成了一个虽然成年但仍然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大孩子。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她最终会回家继续扮演需要父母爱护和照顾的孩子,刘祯的父母成功地把她留在了自己身边。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