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品牌出过问题
奶粉安全是个全球难题,不止中国,纵观国际上,像美国、德国等婴儿奶粉的生产大国,不少拥有很高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的大企业都出现过奶粉安全事件。
1998年3月,德国销售的牛奶中出现高浓度二恶英,追踪其来源发现,是巴西出口的动物饲料中含有柑橘果泥球所致。
2002年9月,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发言人呼吁当地市民立即停止食用德国出产的“美乐宝HN25”婴儿特别配方奶粉。因该奶粉样本被验出含有一种可能会导致初生婴儿肠脏及脑膜发炎的“阪崎氏肠杆菌”。
2004年11月10日,世界著名食品制造商,美国亨氏集团的一种配方奶粉在以色列被强制召回。该奶粉引起了3名婴儿死亡和10名婴儿生病,分析结果是奶粉中未添加维生素B1,导致婴儿大脑发育受损。
2005年4月下旬,浙江省工商局抽查发现,某批次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41.6微克。原因是商家没有对原料以及出厂前奶粉的碘含量进行检测。
2006年2月22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召回约4.1万罐美赞臣公司的Gentilease婴儿奶粉,原因是这批产品被检出含有金属颗粒,容易导致婴儿体内呼吸系统和咽喉严重受损……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负责人陈春明教授表示,奶粉制造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是一个比较脆弱的行业。因为奶粉加工从奶源收集到加工成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而且由于奶制品本身的特性,制造商需要对很多环节进行监控,其难度较大也造成了奶制品品质容易出问题。所以,各国都在食品监管、商家职业道德、百姓消费意识等方面保证奶粉质量安全。
国外奶粉监管严格
美国:企业建立安全预警。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不少企业建立了比较快速及时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对下了生产线的产品进行全面质量监控,多数时候能做到第一时间通知政府和公众召回产品。各商家还常年设有热线为消费者提供咨询。同时,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对婴儿奶粉生产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奶粉厂家的产品就算没有安全隐患,只要被发现不含其宣称含有的营养成分,哪怕是因为某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的营养流失(例如2006年发现的维生素成分氧化),也必须马上召回。
德国:把婴儿奶粉当药品管。位于德国慕尼黑的贝希特嘎德讷营养食品厂是德国著名的奶粉生产商。该公司负责人卡特伊博士告诉了《生命时报》记者,他们奶粉60年来还没出现过问题。这有赖于公司的几条安全规则:一,选择可靠奶源地。他们选择了阿尔卑斯的奶农。这些奶农养的奶牛、饲料、饲养等都有电脑系统控制,他们都一清二楚。而且,养牛过程决不添加任何化学剂。二,加工细节非常重要,他们执行的是“欧盟生态奶粉标准”,营养的丢失很少,保留的营养成分就会多。三,所有婴幼儿配方奶粉均采用电子标签芯片全程管理,通过每罐奶粉的芯片,可准确了解该罐奶粉的产地、牧场、工厂、生产线、生产时间等信息,有效地保证了食品安全。卡特伊博士还告诉记者,德国的奶粉还要经过药品监管体系。因为德国规定,婴儿配方奶粉属于药品管制,必须通过德国卫生部门的检测。
日本:妈妈选奶粉很挑剔。森永乳业一度是日本最大的奶粉企业。可是,由于上世纪50年代该厂生产的奶粉含有高量砷,导致1.3万婴儿中毒,130多名婴幼儿死亡。这一事件成为日本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重大案件。此后,日本的妈妈们对奶粉变得十分挑剔。一位妈妈在自己的育儿博客上写到,为了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奶粉,她首先向各个厂家请求试饮奶粉样品,然后从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奶粉。
荷兰:每份交售原奶都要检验。荷兰农业部规定,由乳制品贸易委员会制定乳制品质量等级,由乳制品管理局负责监督、实施,由荷兰牛奶质量控制中心负责检验。同时,该中心受各牛奶公司的委托,负责分析、化验奶农交售的原奶中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和卫生质量。其独立的测定结果作为各乳品公司向奶农支付奶款的依据。农户如对检验结果不服,可向乳制品管理局上诉,由乳制品管理局调查、处理。
在荷兰,每一份交售的牛奶都被取样检验,每14天对其中的一份样品进行检验,每天对其他样品进行乳脂、蛋白质含量检验,对每一份交售的牛奶都要进行抗生素残留检验。商家每两周向奶农支付一次奶款;凡在样品检验中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需要给予扣款、罚款的,将从应支付的奶款中扣除。对于持续不能达到质量控制标准的,将给予额外罚款处理,直至质量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