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奶粉安全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其中“婴幼儿奶粉进药店”试点备受关注。如今,时隔近半年,奶粉进药店在现实层面却遇冷。据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介绍,从全国的情况来看,药店一个月只卖出六七罐奶粉的情况较为普遍。
“奶粉当药品管”曾经被视为“提升婴幼儿乳粉质量、提振消费者信心”的救赎举措,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和热切企盼。然而,“奶粉进药店”的“销售遇冷”表明,消费者并不领情。一项旨在保证质量、促进消费的惠民善举,缘何叫好不叫座?个中缘由值得探究与反思。
首先,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不愿去药店买奶粉的第一个原因便是价格。同样销售某品牌的奶粉,药店往往售价最高。同时,药店在服务和营销策略上也有缺陷。很多设有奶粉专柜的药店,依旧停留在卖药的思路上,促销活动和奶粉品牌远跟不上专柜和超市的脚步。
其次,“奶粉进药店”并不是解决奶粉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之策。正如专家所言:“安全的奶粉是生产出来的,不是药店专柜销售出来的。”其实,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奶源安全和质量合格,至于将合格的奶粉摆放到哪里销售并不重要。
再次,药店销售奶粉限制过多、购买手续过于繁杂,无形中也为消费者到药店购买奶粉设置了障碍。目前“奶粉进药店”的销售方式均为奶粉专柜设立自助售货机模式,消费者需要自助使用扫描、刷卡付费的电子终端,操作较为繁琐,购物体验感欠佳。
此外,国家虽提出了“奶粉当药品管”的要求,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因“奶粉进药店”尚处于试运行阶段,也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这就使得对“奶粉进药店”的监督,仍然处于“只可观望不可实施”的尴尬地步。
诚然,推行药店卖奶粉,如果只是从形式上带给消费者一种质量过关、安全可靠的假象,而实际上对奶粉质量安全监管依然如常,恐怕只是换汤不换药。要想让“奶粉进药店”的善政不落空,功夫还应下在源头上。一方面,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必要的实施细则,以便其更具可操作性。此外,还有必要重新审视“奶粉进药店”政策,政府在确保奶粉源头可溯、质量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放手让药店自主管理经营,发挥药店的特长,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指导和购买便利,简化消费流程,逐步培育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从而改变目前的尴尬现状。
另一方面,药店也应该及时升级销售理念,通过扩充品牌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和丰富营销手段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唯有让“品质更高”、和“安全更有保障”的承诺变为监管现实以及对营销方式和促销手段的“接地气”改进,且相关信息得以用公众感知的显性方式传递给消费者,“奶粉进药店”才会有足够的营销底气和充足的改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