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有人会说,搜索冷门学术嘛,谷歌不专业。
好,我们来消防这个行业最专业的——美国消防协会(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NFPA)看看。
在NFPA有着大量专业资料信息的官网搜索,同样没有这个原则。
而且,现在不是国门初开只能靠几本杂志认识世界的年代。几百万人中国人在海外生活,当警察当雇佣兵的都多得是,更何况消防员?
就有人向在西方当消防员的儿时伙伴专门求证,西方发达国家的华裔消防员也是没有听说过这种原则……
不管怎样说,肯定会有人不服嘛!(文字有出入/表达有差异/含义如此/实际如此……),我都能猜到会嘀咕什么。说有易,说无难嘛!
来来来,空谈无用,我们来谈谈实例。
那么,国际上究竟有没有应用“Burn Down原则”来处理的化工厂火灾事故?
我来告诉你,还真有!
1988年5月4日,美国内华达州的太平洋工程和生产公司(PEPCON)工厂爆炸。这个工厂距离拉斯维加斯16公里,是专门生产美国各种固体火箭助推器中的氧化剂——高氯酸铵的两家工厂之一(其实另外一家Kerr-McGee厂也就在2.4公里之外)。
由于1986年1月的“挑战者”号灾难,美国暂停了航天飞机的发射活动,航天飞机所用的两枚世界上最强大的固体火箭一时没了用场。但是已签约的政府订单不便更改,经过协商,PEPCON厂继续生产并为政府暂存这些高氯酸铵,以待航天发射恢复。这样两年下来,在PEPCON厂仓库塑料桶里储存的高氯酸铵达到了4500吨。
根据调查报告,当天中午其中一个桶起火(起因可能是天然气管道泄漏),其他的储存桶和充当仓库墙的玻璃纤维壁板依次开始燃烧,随后在大风的助力下,由于各仓库的间距较小,其他仓库也依次被引燃。10分钟后,该厂员工开始四散乘车逃离。同时发生了第一次小爆炸,当量约几十公斤。随后是3分钟内接连几次越来越大的爆炸,一个又一个白色和橙色的大火球。
此时,距该厂仅2.4公里外最近的消防队队长率部驾驶消防车赶到,途中已经看到第五次“小”爆炸一个直径30米的“小”火球。
但消防队员们仍在驾着消防车冒火向工厂冲来。
当他们靠近工厂时,遭遇了第一次大爆炸,冲击波摧毁了消防车的车窗玻璃。(地震台网测得震级3.0,对比一下,天津第二次大爆炸的震级也只是2.9)
惊魂未定,刚停下来,前方驾驶损害更严重小车逃离的该厂工人迎面而来,告诉消防队长后续还有更大的爆炸,赶紧逃命吧!队长立刻命令全体掉头撤离!此时,紧邻PEPCON厂的一家棉花糖厂的员工也在逃离。
果不其然,紧接着,第二次更大的爆炸(震级3.5)几乎摧毁了正在逃离的消防车,受伤的消防队员们仍勉强把消防车直接开到了医院。
但由于撤离及时,虽然受伤372人,但仅有2人死亡——因打电话报火警求救而未能及时逃离的两名工厂总管,他们殉职在岗位上。
剧烈的爆炸总吨位当量估算折合1000吨TNT,把紧邻150米的棉花糖厂也彻底摧毁了。而冲击波甚至波及了16公里外的拉斯维加斯。
这可算是一次“Burn Down”,但消防队赶到时工厂已经处于连环大爆炸的失控阶段,直面的两次大爆炸几乎摧毁消防车(第一次就和塘沽最大的第二次相当),之后的爆炸和熊熊烈火也远远超出人类的灭火能力,只能静候“Burn Down”夷为平地。
而且,该工厂所在地区当时总体上仍是内华达荒漠一片荒凉的空旷山谷,除了几家相隔2公里以上的工厂、采石场,最近的居民住宅在3.2公里之外。任其燃烧并不会有大火蔓延的危险。
好,“Burn Down”的支持者肯定不理会这些以上条件雀跃舞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