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街区化,告别封闭小区。这样的城市建设变革是跨越性的,这种巨大变化带来的必然是居住模式的革命。住宅街区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实现公共资源共享,住宅之间的道路可以共享了,有了更多可以供人们使用的道路了,就可以纾解城市拥堵现象,而且购物也就更方便了,街区化的住宅附近会有更多商业设施。
不过,告别封闭小区,不仅是打开大门,拆除篱笆如此简单的问题,这需要回应人们对安全的担忧。不知道《意见》拟定人员是否生育孩子,住宅小区交通公共化固然会给市民出行提供方便,但是开放住宅小区如何让老百姓放心孩子的安全?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交通安全问题:
《意见》提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这意味着我们的孩子要在繁密的交通网中穿梭。交通安全隐患不言而喻。
建议:
1) 加大交警的数量确保住宅附近都有交警执勤;
2) 住宅区驾驶限速;
3)家长要避免学龄前儿童单独外出;
4)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
再就是孩子人身安全问题:
能轻松地进入住宅区,开放式小区不可避免地给人贩子有了可乘之机。一眨眼的功夫也许你的孩子就被拐走或是强行抱走了。
建议:
1)加强住宅区治安管理,比如治安人员配备到位,摄像头安装到位;
2)面对不同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的防拐意识。
对于婴儿期的孩子,家长需要认真观察宝宝,对宝宝的哭闹给予及时反应,带宝宝外出时,最好用婴儿背带将宝宝背在身上。
对于幼儿期(2-6岁)的孩子,家长要教给孩子以下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家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不吃他人给的东西;跟他人外出时,需要告诉家长。这里的“他人”包括老师、亲戚或邻居等。这一点,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在外出和回家时告诉孩子;遇到危险而家长不在身边时,求助军人、警察或人群;牢记家长的电话和家庭住址。这些防拐意识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灌输给孩子。家长最好能定期抽时间以游戏的方式跟孩子模拟一些可能出现的情景,培养孩子对危险情景的辨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对于学龄期的孩子,家长需要加强跟学校老师的沟通,请孩子信任的老师宣传一些安全知识。同时,家长也可跟孩子讨论如何应对危险的情景,肯定孩子对的思路,对于孩子不恰当的想法表示理解并进行引导。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在充分尊重孩子心理独立的基础上,建立其防拐意识。如在孩子放学或外出时,家长可与孩子约定回家的时间,突发状况也需及时告知。此外,同性父母要开始有意识地与孩子沟通性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知识,或者提供给孩子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免孩子在这方面产生误区而被骗或误入歧途。
3)家长带孩子出门一定要看好孩子,婴幼儿最好用婴儿背带背着,以防人贩子抢人,大一点的孩子出门也要牵着,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4)父母无暇照看孩子也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看孩子,绝不能孩子一个人在家。
5)家长要积极学习相关的安全常识。家长可查阅相关的资料,学习如何辨别孩子身边的危险因子,让孩子形成避开危险点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应了解当孩子真的发生危险时该如何应对。危机事件过后,家长也需要关注自己与孩子的心理健康,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咨询专家进行干预。
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这需要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