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铅笔写字。
女儿的行为也教育了赵丽萍,母女俩从此成为各种公益活动的常客,2007年一次探访“寄养之家”的志愿活动,让赵丽萍和孤儿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志愿活动结识“二女儿”
“寄养之家”是一个照顾孤儿的公益机构,这里的孤儿大多是残疾儿童。赵丽萍认养了一个叫小玲的女孩子,小玲当时只有4岁,来自海南福利院,患有先心病和脑瘫。赵丽萍每个周末会将小玲接回家一起生活,小玲非常懂事,看见赵丽萍去倒垃圾,小玲就会抢过来,一瘸一拐的把垃圾袋扔进垃圾桶。“这么小就知道疼妈妈。”想到小玲的身世,赵丽萍时常心酸,平常自己舍不得买衣服,她给小玲和女儿买起衣服来十分大方。
由于患有脑瘫,小玲的四肢僵硬,赵丽萍特意学习了一些按摩技巧,给小玲做康复治疗。按摩康复完毕,赵丽萍就躺在小玲身边,女儿躺在另一侧,小玲会转头对赵丽萍说:“谢谢妈妈,小玲给妈妈捏”,说完,小玲会拿过赵丽萍的手,用自己的小手,轻轻地给赵丽萍按摩。女儿俯在赵丽萍的耳边,对她说,“妈妈,小玲这么懂事,咱把她要了吧。”
赵丽萍给机构的领导打电话,询问了收养事宜,哪知道小玲已经被国外的一对夫妇收养了,来年春节就要走了。送小玲回寄养点的时候,小玲声嘶力竭地在楼上喊“妈妈,别走”,赵丽萍逃一样地奔回车里,眼泪哗哗地流。2008年春天,小玲随着收养家庭去了美国。
通过小玲,赵丽萍觉得自己冥冥中对孤残儿童有一种使命。2008年,她放下手头的生意,进入一家公募基金会成为了一名做脑瘫儿童救助的专职社会工作者。
承诺一生帮助脑瘫儿童
在工作中,赵丽萍发现脑瘫儿童通过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有很大程度的恢复。然而我国却急缺康复训练技术人员,且康复成本奇高。孤儿院中的脑瘫儿童普遍缺乏康复训练,贫困家庭的脑瘫儿童也难以负担脑瘫康复费用。
2008年11月,赵丽萍协助辽宁阜新一户贫困家庭的新生脑瘫双胞胎姐妹来京康复治疗。半个多月过去了,在赵丽萍和基金会的帮助下,两个孩子的康复进展顺利。12月中旬,赵丽萍接到孩子母亲的电话,说孩子感冒挺严重。赵丽萍赶到康复点后,发现孩子身上出现血青,马上带着两姐妹去儿研所,医生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