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端午节不能说快乐是谁提出的
端午假期临近,一则流言在互联网传开:“提醒大家,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说法,正是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提出,他表示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临近端午节,该提醒得到不少网友转发。”
这种说法在这两天传播甚广,但其实存在着许多错误。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
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这个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是并不存在的人物,估计是有些人利用端午节来炒作,利用这个名字罢了,这个专家怎么都找不到缺惹得谣言四起。
端午节辟邪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原本是一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现存最早的关于端午节的记录产生于东汉时期。这些时代较早的文献无一不指出,端午节是一个以辟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玉烛宝典》引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说:“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又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汉代以后,辟邪始终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端午节在历史上存在的主要节俗,如吃粽子(用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植物包裹,并用同样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五彩绳缠绕的黍或米)、佩五彩绳、用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植物包裹食物、悬挂桃符、悬挂或焚烧艾蒿、张贴或穿戴带有老虎形状的饰物、饮雄黄酒、饮菖蒲酒、浴兰(用煮过兰草的水洗澡,注意这里的兰草和兰科的各种兰花没有关系,而是指的菊科泽兰属的佩兰等一些植物;唐代以前文献里出现的“兰”绝大部分都是指的一些泽兰属植物)等等,在古人眼中,均与辟邪直接相关。
至于龙舟,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类似的文献和民俗学证据也都很多,比如宋人范致明所撰《岳阳风土记》就记载:“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歌以棹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认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除了龙舟送瘟,民间还有旱龙舟送瘟和纸船送瘟的风俗。毛泽东诗《送瘟诗·其二》末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正是这一风俗的体现。
选择端午节进行辟邪,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个不吉利的时间。这方面的证据也非常充分。如《史记·孟尝君列传第十五》记载孟尝君田文就是生在五月五日的,他刚出生时,他的父亲田婴曾要求田文的母亲不要养活这个孩子,理由是“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就是说五月五日生的孩子长到与门楣一样高的时候就会克死亲代。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举”是抚养的意思。汉代有两个很有名的王凤,我不知道这段文本指的是哪一个,但是这些文献向我们表明,这种风俗是存在的。
事实上,尽管端午节与辟邪有关,但端午节并不是祭祀性节日,可以互祝“快乐”。杨教授解释说,端午节的设立和传统农业民族注重时令节气相关,五月初五气温上升,天气开始进入暑热时段,这时各种害虫、五毒等滋生,老百姓为了祛邪避毒、祛病防疫而设立了端午节。端午节喝雄黄酒,挂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等行为就是为了驱虫避邪,因此设立端午节的初衷是欢乐喜庆的,是为了祛毒平安的,并不是像清明节一样的祭祀性节日。
古人端午节纪念屈原也快乐
在古代最初时期,端午节的“原始来历”只和节令有关。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疫病容易横生,所以最初这个节日和驱邪消灾祛病有关。因此,插艾、喝雄黄酒、绑五色丝线等习俗也就应运而生。
直到汉朝,楚地的文人士大夫敬仰屈原,并遇到同样遭遇,自比屈原,至此,端午节祭奠屈原的风气才渐起。“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形成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风潮。这时候距离屈原离世已经过了几百年。”他说。而直到北宋,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始“固定”下来。打那时起,端午节骑马射箭、赛龙舟等“快乐”的过节方式就已经风行。“到现在已经1000多年了。”彭恒礼说。
端午节说快乐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不该“庆祝”吗?端午虽然原本是个以辟邪为主的节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庆贺它。毕竟辟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庆贺也属理所应当。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的直接体现。
古人庆祝端午节的文献记载非常多,我们这里仅举几例以说明问题。例如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中称“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诗中称“端午”为佳节。又如《水浒传》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这不显然是欢度佳节的景象吗?
事实上,中外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源于类似于辟邪、祈福一类的迷信风俗,但都并不妨碍人们庆贺这些节日。例如重阳节就来自古人认为阳九为灾数,期盼可以辟邪求福的心理,但这个节日在中国人眼中也同样是“佳节又重阳”。而春节、中秋节才是真正地来自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节日,然而它们却也是今天的中国人庆祝得最开心的传统节日。甚至于后世以祭扫为主题之一的寒食、清明节,它们的另一大主题反而是欢乐的郊游。
今天我们翻看唐宋的诗词,能看到大量的讲述清明节、寒食节游玩之乐的诗词,甚至还能找到很多类似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样的艳遇故事。所谓端午只能安康不许快乐的说法,这不过是某些对中国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中国文化“专家”炒作出的噱头罢了。
有网友认为,端午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水”,这么悲惨的日子怎么可以祝人快乐呢。
杭州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曹晓波认为,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在的年轻人没什么忌讳,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互赠粽子、鸭蛋来表达自己的祝福之情,祝对方“快乐”也没什么不妥。
也有民俗专家说,端午节的由来和节令有关,古人认为农历五月天气转热,疫病多发,插艾叶、喝雄黄酒、绑五色丝线等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消灾祛病。
民俗专家说,端午节祭奠屈原的风气从汉代才兴起,到北宋时期作为一项传统节日固定下来。端午节骑马射箭、赛龙舟等“快乐”的过节方式,那个时候就已经风行了。因此,节日也应该与时俱进,守着以前传统的方式绝对不变,其实没必要。说“安康”也好,道“快乐”也罢,没有对错之分。
厦门民俗专家黄熙原说,闽南把端午叫作“五月节”,过了这天才算夏天真正到来。厦门人过端午节,最为热闹的是龙舟竞渡。除了赛龙舟,闽南还有一项民间传统竞技活动“抓鸭子”。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赛者先走过一根涂满油脂的圆木,打开笼子把鸭子放入水中,再跳下去抓。
小编以为,类似于清明节这等传统祭拜节日,确实有许多人心情比较沉重则最好不要直接说快乐。但是端午节在现代,流传说快乐多年,突然以纪念屈原之说来让人改口,实属哗众取宠之举,不必要过分放在心上。不管怎样,粽子还是非常美味的,划龙舟、吃团圆饭都是令人开心的事情,不要因为某些专家的话语就打扰了我们多年端午节快乐的心情~祝大家端午节快乐,粽子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