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在孩童阶段就显露出来了,为什么男孩就得玩卡车,女孩就得玩布娃娃?我倒觉得这是过虑了,男女的性别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女孩气不会靠玩玩卡车就跑到九霄云外去。
首先,父母的爱对男孩是至为重要的。“许多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相信,他们不为自己的父母所爱,被同龄人所仇恨或不尊重。其结果是产生一种自我憎恨意识,这种意识往往是暴力行为、吸毒、乱交以及自杀的前奏。它解释了为什么男孩和女孩会去做那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毫无意义的行为,诸如割破自己的身体,用利器戳伤肢体,从头到脚文身,吸食危险的毒品,把自己与死亡、性反常、穷凶极恶画上等号。”杜布森博士列举了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比如,“在过去40年里,他杀和自杀的比率上升了500%。我认为,许多杀死自己和别人的青少年都曾受到心灵的创伤。”
这就需要用爱来抚慰孩子,别叫他们的心灵受伤。对父母来说,尽量避免让孩子在年幼时受暴力文化的影响。媒体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向孩子传授了对待折磨者的错误方法。这正是杜博士写作本书的动因之一,他看到一些男孩正在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有许多因为暴力、吸毒、性乱及其他形式的反叛行为而承受着情感的压力。家庭解体对孩子,尤其对男孩,具有破坏性的影响。“我们要在我们的男孩身上树立得以永远发扬的性格:自律、对权威的尊重、对真理的服从、遵守工作道德,以及对耶稣基督的永不动摇的爱。正是对这些目标的追求促使我完成本书的写作。”
通过研究显示,各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一种内在的与自己父亲连接起来的需要。而在父亲不在家或父亲不参与照料关心的情况下,受损失最大的是男孩子。“今天的男孩之所以陷入困境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尤其是父亲注意力分散、工作过度、筋疲力尽、烦恼不断、不关心孩子、吸食毒品、离婚分居,或者干脆无力应付。”换言之,就问题男孩来说,关键在于父亲的不参与和不关心,其结果是母亲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填补空位。而母亲没有作过男孩,对于怎样带大男孩,认识和想法比起父亲是模糊的。当然,同时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男人的影响和指引,男孩同样会健康成长。
母亲生育了男孩,父亲则造就了男孩。这需要做父亲的尤其要担当起培育男孩的责任。杜博士批评了许多男人在结婚时抱有的错误想法,以为妻子会成为其啦啦队长,照顾好孩子,且不会要求什么回报。他们认为自己最大的、或许惟一的责任是挣钱,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哪怕它需要自己一天工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