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情”强烈冲击国人性观念

10-26阅读:401大字

收藏文章
     她找他。他找她。没有爱,只有性。一夜肉体交锋,二人形同陌路。舶来品一夜情,正成为中国都市一个群体的生
p;

  这位东北男士虽然不招人讨厌,可也相貌一般,显然在公众场所发生艳遇的可能性不大。 

  据网易广东站调查统计,中国人发生一夜情的认识途径,有34.6%是通过网络,24.4%是通过网站的聊天室。 

  大多数商业网站都设有聊天室,通常情况下,聊天室里的“成人话题”总是人气最旺,周末更是保持“客满”状态。甚至有专门网站为陌生男女提供网上相识的场所,比如“中国爱线”。 

  新兴的网络成了人们交往的另一种媒介,特点是:更隐蔽、更自由,也更加肆无忌惮,人们可以目的明确、单刀直入。 

  社会学家李银河说,相对于比较传统的结识途径,比如酒吧、单身俱乐部,网络是一种新的方式。此外,网络本身对人在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方面有一种无形的筛选——并不是人人都经常上网,通过网络有可能更容易找到与自己层次接近的人。 

  群体:模糊但存在 

  有多少人经历过一夜情,他们都是些什么人,这在中国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如果把他们称为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应该是散漫和离心的,职业、年龄,这些都很难确定。你不能说某种职业或某个年龄段的人更容易经历一夜情。”伊丽人网站编辑李女士认为这个人群是无法框定的,他们不过是些普通人,甚至面目模糊的人,既不高尚、也不更加低俗,在某个自然而然的时刻,事情没有准备地就发生了。 

  但是“机会不会青睐那些没有准备的人”,一夜情对那些观念保守的人士来说仍然是不可思议的。 
 


  性学家刘达临认为人们在性观念、性行为方面的开放,一个重要因素是改革开放之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生活在大城市里、消费者网络文化的年轻人显然会受到更多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这个群体中发生一夜情的几率更高。 

  此外,单身和晚婚现象的增多,也使一夜情的发生有了更现实的理由。上海人口情报研究中心关于上海婚姻演化的一组数据显示,1980年结婚人数为18万对;1990年为12万对;1997年为10万对。无论男性或女性,晚婚和单身已是普遍现象。 

  通过对网民整体情况的观察,也许约略可以获得一夜情者的一些信息。据零点调查公司2000年8月的调查结果,中国互联网主流用户的明显特征是:30岁以下;高中或大学教育;中高层次个人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在聊天室聊天是最高端的5个互联网用途中的一个。另外,在大城市,触网率是29.9%,高于中等城市25.3%的触网率;在不同的家庭结构中,独居者拥有最高的触网率,高达54.8% 。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