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验最丰富的飞行员之一。他也是我国第一批驾驶米-171直升机的飞行员之一,他对自己驾驶的直升机的熟悉胜过对自己身体的熟悉。在机场上,记者曾不止一次地看到他提醒年轻的同事们,如何在山区飞行中规避风险。
从惊险的飞行中安全归来,于邱光华来说,实在是太寻常了。
李月: 与邱光华相比,1980年出生的李月的飞行生涯才刚刚开始。但,在他仅仅560小时的飞行中,李月已经历过了神舟六号返回舱回收、中印联合军演和抗击冰雪飞行任务,在这次抗震救灾的飞行中,他年轻的双翼,托起了不知多少生命的希望。
因为抗击冰雪、军事训练以及抗震救灾,今年1月就领了结婚证的李月一直没来得及办婚礼。他和他年轻的妻子旅游结婚的心愿还没有实现……
王怀远:47岁的空中机械师王怀远,也曾是一位飞行员。在因身体原因停飞后,离不开蓝天的他又辗转走上了空中机械师的岗位。战友们都知道,他是停机坪上的“老大”,他甚至不允许战友们在工作中开玩笑。
对这样一位对战友生命负责、对直升机严格负责的人,对一位“爱军精武标兵”来说,有什么奇迹是不可能的?
陈林:还有28岁的空中机械师陈林。就在失事的前一天,妻子还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看望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见面的他……
张鹏:1984年出生的张鹏,是5人中唯一一位士官。作为一名党员发展对象,他还在期待着党组织考察他的表现……
他们,是一群如此优秀的军人。然而,第64次飞行中,他们却没返回——
他们救出的人数十上百,他们带给了无数人生的希望,却唯独没有给自己在最后关头争取出一线生机。
地震发生以来,有多少重灾区断路、断电、断水、断通讯,全靠他们驾驶的直升机带去生的希望和信息?
正是他们所在的部队,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将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
从地震发生几十分钟后第一架直升机起飞以来,这些雄鹰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飞翔。
他们因此被灾区人民誉为“吉祥鸟”,但,灾区人民所不知道的是,这些为他们带来生存希望的“吉祥鸟”,自身却始终冒着巨大的风险——
数千米高山间陡峭的峡谷,湍急多变的气流,常年笼罩的云雾……而这些重灾区,不管是映秀镇还是汶川、茂县县城,全都坐落在岷江边狭长的山谷里,几乎没有直升机盘旋和降落的空间,飞行员,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