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固定的照顾者,特别是父母的照顾能帮助他成为一个有自信心的孩子。一个有信心的孩子才会感知别人的存在,也才能适当地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体贴别人。
4.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能够带给孩子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是:我的讯息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并因此获得开心,我是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增加婴儿对社会化产生浓厚兴趣的催化剂。
幼儿园生活是孩子社会化经验演练的最佳环境
远足是孩子的最爱,因为其中的乐事之一,是可以携带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而在远足活动中,可观察到孩子的社会化行为。
通常小班的幼儿是独自享受自己所带的食物,而中班的孩子则会说:“我请你吃糖,你和我做朋友好吗?”大班的孩子则会很大方地拿出食物请客,而且会有差别待遇,也就是自己的好朋友会多给一些。
3岁以前的孩子几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建构自己各项身体机能,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穿衣、吃饭、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发展到这个阶段,蒙特梭利博士说:“他们就像一个充满信心的英雄。”具备这样能力的小孩,再也不愿被关在家中,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同伴,而且重视同伴的存在,并且有所依赖。
3岁半的小因,刚开学时因为连续感冒,妈妈为了健康着想,让她在家休息,过了一个月才入学。一向喜欢上学的小因突然变得不开心,有一天,小因心情不错,妈妈就问她:“小因为什么最近不喜欢去学校呢?”小因说:“妈妈,你记得我有两个好朋友吗?”妈妈很快回答:“是啊!我记得是小宜和小萍啊!”小因说:“他们现在都到楼上的教室了!”妈妈总算找到答案,原来小因是因为朋友不在同一个班级的关系,才会拒绝上学。
了解这情形后,妈妈和小因沟通并建议她:“你想找这两位同学时,告诉老师后就可上楼。”同时也引导两位好朋友邀请她上楼去,并在户外活动时间,提醒她可以找两位同学一起玩。如此,小因再也不排斥上学。
有一天,一向思路清晰,学习能力均衡正向发展的小珍突然大哭起来,并无助地叫在学校服务的妈妈:“妈妈!君君不跟我好!”(学校规定老师的孩子在学校必须称呼自己的妈妈为老师,一则为让孩子公私分明,再则不让其他孩子因而见景伤情),因为小珍的妈妈正忙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