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截至21日下午,已有3000多名市民通过民政机构的热线电话报名登记领养汶川地震孤儿。
著名足球评论员董路就是其中之一。他已有一个1岁7个月的女儿,显然不符合现行领养孤儿的相关政策规定,“但我和妻子经过认真思考真诚希望领养一位地震孤儿,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有幸被允许,我愿接受所有人和机构的监督,并愿以女儿的名义保证给领养的孤儿一个温暖、温情、温馨的家,让其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直至长大成人。”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吴世民表示:“北京将会对收养孤儿的家庭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补助。作为首都,北京在收养灾区孤儿的工作上,一定会做得最好。”
在上海,近日启动了“上海母亲关爱震区孤儿行动”,开通了孤儿收养热线。上海市民政局收养登记处处长周吉祥说:“这两天,市民几乎将热线电话打爆了。”
董路说,应给孤儿们一个温暖的家,福利院、孤儿院或许是温暖的,但毕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家”;温暖不仅仅是“温饱”,更应该有“温情”和“温馨”。
张保寿和妻子正在准备书面申请材料给四川省民政厅。他说:“我们已经制定了培养计划,要让领养的孩子上这里最好的幼儿园,接受最好的教育。”
中国收养法规定,收养孤儿遵循血缘地缘等原则,且必须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收养人应具备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30周岁等相关条件。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认为,众多民众“争抢”地震孤儿是爱心的体现,但领养涉及经济、法律、家庭伦理等各方面,爱心要以理性为前提。
新华社记者丁静 李建敏 刘谨 高建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