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安全是所有父母必须教会孩子的

05-06阅读:778大字

保护自己的安全是所有家长必须教会孩子的,因为你不可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遇到危险,孩子们需要有实实在在的策略和技能。孩子被侵害是家长最害怕、最痛恨的事情之一,下面说说三种常见侵害:校园霸凌、陌生人诱拐、性侵害的防范。


逃跑

需要教给孩子第三个简单有效的技能是:逃跑。尽管教孩子怎样逃跑是一件让人不太情愿的事情,但是更糟糕的是什么都没教,让孩子无助的面对危险。孩子只有知道面临危险的时候怎样做,才会感到更加安全。最关键的事情就是让孩子明白,我们不是教他做超级英雄,超级英雄都是假装的,他们只是在电视里面假装打斗,在真实的生活里,孩子需要真实的技巧、有效逃生的技巧。当我们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不是在拍电视剧,我们需要保证安全。所以我们不要和伤害我们的人打斗,只需要逃跑。

什么比逃跑技巧更好?发现危险,在坏事发生之前离开。这是一种很好的防范。对孩子不认识的人,或者不确定的人,保持至少两个手臂的距离。这样的话,如果对方想要突然接近、抓住孩子,还是有时间跑开。

万一孩子被抓住了,应该怎么办?如果坏人用手堵住孩子的嘴,就无法呼救了,孩子可以抓住坏人的小指头,用力往后掰,这样坏人会很痛,有可能会松开口,有机会呼救。如果孩子被抓住,还可以拼命甩动身体,可以踢坏人小腿前面的骨头,也可以使劲踩他们的脚背。即使坏人比孩子大很多,这些技能仍然有可能去帮助孩子逃跑。

孩子在用力掰坏人的小指头的时候,他是在用手和上肢的力量对抗小指头,小指头一点也没有力气,往后掰的时候是很疼的。孩子在跺坏人的脚的时候,他也是在用他全部的力量和身体的重量对抗坏人的足背,这有可能会吓到坏人,从而松开手,让孩子有几秒钟的时间逃跑。

告诉大人

设法让孩子保密、孤立他们是侵害者常用的一个诡计,那么当孩子在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开诚布公跟家长沟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预防伤害的方法。但是开诚布公的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首先,只要有可能,可以尝试每天花一些时间来倾听孩子的话,如果能够很好的倾听孩子每天的发现,他们失望、难堪、难过的事情,那么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会想着要跟我们聊一下。

后面我们还会介绍防范侵害的综合练习,玩“如果”的游戏,来让孩子去识别什么样的秘密是不能够保守的。

什么是安全的秘密呢?

这里有一个例子:假如孩子的好朋友婷婷的生日派对在准备中,派对在周六举行,婷婷的妈妈来邀请孩子,并且跟说,一定要保密哦,这就是一个安全的保密。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是一个安全的秘密,其中部分的原因是,这会让婷婷很高兴,而且这个秘密并不会伤害婷婷和任何其他的人,孩子也只需要保密一阵子就可以了,但孩子可以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这个秘密,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只有孩子自己知道的秘密。

下面是一个不安全的秘密的范例:假如一个邻居让孩子到他家去,用一种孩子很不喜欢的方式去摸他,然后说这是一个秘密,任何时候都不要告诉任何人,如果你说了就会打你或者是伤害你的妈妈,这是一个危险的秘密。因为这伤害到了孩子,而且孩子只能够一个人保密,要保密到永久,这让孩子很害怕,没有办法向任何人求助,这就是不安全的秘密。孩子在碰到这种不安全的秘密的时候应该赶紧去报告自己的家人。

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告诉别人秘密总是可以被接受的。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如果把这个秘密告诉一个能帮助自己的人总是可以被接受的,你永远也不需要自己一个人保守秘密,你永远也不需要永远去保密。

经常讨论安全规则

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学习安全规则是非常有效的,父母也需要经常跟孩子一起来回顾这些规则,来确保孩子记住了。

1.电话安全,不要在电话里透露自己一个人在家,可以说,爸爸妈妈现在不方便接电话,他们在洗澡。

2.学会拨打报警电话,可以在家里玩模拟游戏,教会孩子拨打报警电话,教会孩子在打电话的时候该说些什么。

3.如果有人敲门,孩子需要先问,是谁呀?并且等到大人在场的时候再去开门。

4.教会孩子在上网的时候不能向他人透露密码或者是任何个人的信息,重点是需要强调没有父母的允许千万不要约见网友。约见也不能够在私下的场合,必须要在公众场合。

5.预先准备一些街头暗语,当计划有变,需要换人来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就会用得到。

6.关于陌生人的准则,绝对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能够上陌生人的车,不能够跟陌生人去别的地方。

防范侵害的综合练习

介绍一下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做的防范侵害的综合练习,也就是“如果”游戏,“如果”游戏已经很古老了,但是它仍然是在家里教防范侵害的技巧和概念的非常好的办法,这个游戏非常容易上手并且很有挑战性,教的内容非常严肃,但确实也是一种很好玩的学习方法。

1.同伴霸凌“如果”游戏

这是一个模拟同伴霸凌的角色扮演,在这个角色扮演中孩子学会用语言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果断的说不,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找同伴帮忙,需要的时候可以告诉老师,请老师来帮忙解决问题。

很多孩子对于报告老师都有顾虑,因为孩子们都不喜欢打小报告的人,那么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分清这两种状况,什么时候是应该果断的找老师帮忙,什么时候是打小报告:

如果只是教孩子理论,并不能让他们完全掌握辨别的能力,可以假设一些场景来让孩子练习,下面列举几个场景供家长参考: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