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样综合征
表现: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1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摄氏度,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造血系统改变
表现: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
用药第1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皮肤反应
皮药超过4个月者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慢红斑及荨麻疹等。轻度中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肾脏损害
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尿糖,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三酰甘油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
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发热
治疗第一针常出现高热现象。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正确认识,这样的情况是正常并且也是它的副作用之一。
感冒样综合征
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
骨髓抑制
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