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怎么读
疖(jiē),是指一种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俗称“疖子”。
与疖相关的读音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因此常会搭配使用。
痈(yōng) : 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jū):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dīng): 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dīng): 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疖子怎么治
一般治疗
1、早期促使炎症消退
红肿阶段可选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也可敷贴加油调成糊状的中药金黄散、玉露散或鱼石脂软膏。
2、局部化脓时急躁排脓
疖顶见脓点或有波动感时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出,或作切开引流,禁忌挤压。出脓后辅以呋喃西林、湿纱条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药膏,直至病变消退。
3、抗菌治疗
若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面部疖或并发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时,可选用青霉素或复方磺胺甲恶唑等抗菌药物治疗,或用清热解毒中药方剂等。有糖尿病者给予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等相应治疗措施。对顽固性患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中药治疗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也可以用新鲜的柏树叶捣烂,叫鸡蛋清和成糊,敷在患处。
疖子的注意事项
1、切忌乱挤压
由于疖子有的生长在面部,不但不好看,而且时间长了容易化脓,很疼,于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疖子成熟后,只要用手把脓挤出来就好了,专家提醒说,其实长疖子尤其头面部疖子挤脓是十分危险的动作,万万使不得。因为头面部血管直接与颅脑相通,且血管本身无静脉瓣。当外力压迫时,血液可逆流入脑,挤疖子时,细菌可随血液进入颅内,引起危及生命的颅内感染和海绵窦栓塞。尤其是鼻根至双侧口角的“危险三角区”的疖子,必须严禁挤压,正确的做法是请医生及时排脓,然后经过几次引流、换药,便可好转痊愈。
2、切忌自行涂药
皮肤任何部位出现红肿热痛,都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正规处理,切忌自行涂药,尤其是红汞、龙胆紫,对伤口有毒性,易引起痂下积脓。今年以来,伤口护理中心已处理了几十例此类痂下积脓患者。有的是用中草药处理了1多月,结果从1个疖变成了多个毛囊和皮脂腺感染,处理极为棘手。
如果反复出现疖肿,要检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发现异常要及时去内分泌科诊治,看看是不是跟糖尿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