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老师说“学生在学校就是来学习的,不要一天到晚只想交朋友,好像到学校就只为了交际应酬??”这番话,我却有些疑惑,我认为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学习人际互动、社交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这么说会不会太过偏颇?他也认为我孩子的学习尚未步入正轨,对即将进入初中阶段是非常不利的,对于这部分我应该怎么帮助孩子?
台湾儿少生涯教育促进会理事、格瑞思心理咨商所所长莫兹婷回复:
以上问题看来,家长了解“孩子重视朋友、和朋友相处中习得社交技巧”是重要的,但同时对“交朋友与学习冲突”这议题产生了一些疑惑。以下几点提供建议:
-
上学目的不只有“课业”。到学校理所当然是为学习而来的,但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包含知识、生活、待人处事。倘若到学校的目的只狭隘到为“课业”而来,那么以目前世代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时代,学校则可以退场了,因为无远弗届的网络,如“维基百科”、YouTube就可以满足许多知识学习的欲望,当然相对的,老师知识权威的角色也会受到挑战!由上可知,学校是:除了获得知识解惑外,更是群体互动与人际学习的重要场域。
-
了解内在需求,取代指责和外在归因。当孩子的行为产生了一些变化,先说教或过于外在归因不仅无效,家长还会错失了解孩子内心的机会,同时也让孩子错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因此,孩子的学习态度若有明显的变化,家长可以先倾听孩子对学习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可以这样问孩子:“成绩退步并不是你故意的,或许你遇到了一些困难或什么原因,你要不要和爸爸(妈妈)说,我们一起合作想办法。”在此同时,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指责,而是爸妈真诚的想了解他、关心他,并且愿意和他合作。
-
关心课业外也关心“游戏”。“游戏”和“学习”对孩子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游戏”可以带来“动能”,驱赶“无聊”,增加了对学习有利的条件。所以,父母除了关注孩子学习成果如何,更需要经常关心他:“玩得满足吗?开心吗?”我们关心孩子的需求应是全面的,孩子即将步入课业压力极大的初中,定期安排全家与孩子同乐的“家庭快乐日”更是不能少。
-
亲子共同讨论读书计划。当具备以上所提“合作”与“动能”时,亲子可以一同讨论、订定读书计划,例如:如何安排读书时间、需要运用何种资源、希望达到的目标、挫败时该如何面对、成功时如何庆祝??等,并约定定期检讨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