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爸辣妈,如何用“游戏”唤醒“沉迷游戏”的孩子

01-17阅读:76大字

“5岁孩子太喜欢玩手机,时刻惦记。玩玩具玩不了几分钟就不想玩了,就想要手机。虽然他看手机有时玩游戏,最多时候是玩儿童学习类的,比如宝宝巴士之类的。可是觉得对他的眼睛不好。不让玩或者玩的时间上限制,他就哭闹,不吃饭,不配合一切。听说总是玩手机会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家长提问:

“5岁孩子太喜欢玩手机,时刻惦记。玩玩具玩不了几分钟就不想玩了,就想要手机。虽然他看手机有时玩游戏,最多时候是玩儿童学习类的,比如宝宝巴士之类的。可是觉得对他的眼睛不好。不让玩或者玩的时间上限制,他就哭闹,不吃饭,不配合一切。听说总是玩手机会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家长提问:

“我儿子14岁了,这两个多月就迷上了手机,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怎么办啊!着急!“

家长提问:

“孩子叛逆,玩游戏不去上学怎么办?”

什么原因让孩子沉迷电子游戏

时代大浪将人们卷入了科技产品的海洋里,生于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天生的“海上人”、“弄潮儿”。许多还在学步车里,呀呀学语的宝贝娃,可能已经知道手机是个会响会闪光的东西了!放眼望去,路上街边、公车地铁,手机、IPAD、电子屏,处处可见,加上网络信号的大范围覆盖,随时随地上网已经成为现实。

可见,电子产品的普及化,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性,成就了“沉迷”的第一项生成条件,我们的孩子们避无可避的会越来越早、越来越方便的接触到它们。而电子游戏、网络世界的自身魅力,以及虚拟世界营造出的那份无所不能的力量感,是“沉迷”的第二项生成条件。

在上述的硬件条件以外,也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则还是来自于我们的家庭教养方式。游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电子游戏产品也是一种游戏,有着它合理、正确的玩法,家长的不会“玩”,往往是导致孩子“游戏沉迷”行为的直接原因。

家长学会区别什么是“游戏沉迷”

-从心理上对电子游戏的强烈渴求,不玩电子游戏就显得急躁而难以抑止,无法从事生活中的其它事宜;

-对电子游戏有强烈的依赖感,只要玩着游戏就将所有事情抛诸脑后;

-由于这种失去控制的玩电子游戏行为而影响到生活、学习、社会功能等;

-目前我国对“游戏沉迷”定义入精神类疾病的是 “青少年游戏成瘾”,也就是说有年龄界定。

基于以上四项区别原则,

出现在低龄儿童身上的“游戏沉迷”行为,

家长要学会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判定:

(1)兴趣爱好;

(2)自控能力差;

(3)将电子游戏当保姆、当朋友;

(4)叛逆期。

以“玩”攻“玩”

-当然要让孩子玩游戏,

但既然是玩游戏就要有规则

说到孩子玩电子类游戏产品的规则,

首先,就是一个年龄规则,这里参考法国精神分析师及心理学家Serge Tissron 赛杰·蒂斯伦的“3-6-9-12”中提到的一个年龄规则,结合国内的情况,建议家长:

3岁前不让孩子接触电子屏(手机、电视、IPAD);

6岁前不玩游戏机(IPAD,手机上的游戏;

9岁前不上网;

12岁前不使用社交网络,不用手机。

其次,电子游戏产品的提供者肯定是来自父母或长辈。在孩子开始接触电子游戏前,家长就要和孩子说好玩游戏的时间和要求,设定使用时间提醒功能(例,闹铃中的计时提醒),获得孩子承诺后,可放手给孩子游戏时间。

-家长也是“玩家”

以玩家的身份对待孩子接触电子游戏产品,就是说家长要了解游戏的种类、适合年龄、以及游戏对儿童能力开发的助益。有过滤、有参与、有要求的让孩子玩电子游戏,这里的“要求”是指家长可以在孩子玩的某项游戏中,对孩子提示限时、限分的任务性要求,让孩子去挑战。可以对注意力不集中,失败后易放弃的孩子有良性助益,同样,也可以对过度的玩游戏进行到限制。

另外,家长在了解孩子所玩游戏内容的情况下,要学会引导孩子区分虚拟与现实世界,例:车类比赛的游戏,以此可以引出对孩子交通规则的教育,让宝贝们认识到乱穿马路的危险性,以及速度加快后的难以控制性,顺带告诫孩子出门在外的安全规则。

-不要将孩子玩电子游戏“玩”成条件筹码

有不少家长会将电子类游戏产品作为打发孩子,获取自己安心做自己事的解决工具,或者,将玩电子游戏作为孩子成绩好坏、表现好坏的奖励与惩罚方式。这种“条件筹码”式的“玩”法,极易导致孩子发展出“游戏沉迷”的行为。

以“游戏”的方式教会孩子正确的玩法,以同盟者的身份对待孩子游戏时间过度,采取逐步减少游戏时间方法,帮助他/她们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记住,方式可以灵活“玩”,但原则是:

家长千万不要站到“敌对场”去教育孩子。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