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老人的感受和带小孩有什么不同,只有上有下有小的人才能体会

03-02阅读:312大字

收藏文章
上周二孩日的调查,提及了“夹心层”的压力。所谓夹心层,就是上有四老,下有1-2小的中青年,尤其是独生子女出身的中青年,在父母渐渐老去、孩子却还小的时候,这种夹心压力越发明显。
上周二孩日的调查,提及了“夹心层”的压力。所谓夹心层,就是上有四老,下有1-2小的中青年,尤其是独生子女出身的中青年,在父母渐渐老去、孩子却还小的时候,这种夹心压力越发明显。

一提“夹心层”压力,没想到却激起了大家对“带老人”的吐槽。

有朋友就留言:“在带老人的路上,我已经放弃努力。”

还有朋友说:“带老人,有时真的比带孩子还累。”

大家嬉笑怒骂,各种无可奈何。

是呀,小时候,只当是爹妈。他们说什么,要不顺从着听,要不拧巴着听。

长大了,尤其自己做了爹娘。才发现带孩子辛苦,有时不及带老人更难。

可这是,为什么呢?

|带老人,为毛这么难|

难点一:他们固执己见,非黑即白

老人比孩子固执多了。这是最常听到的。

非黑即白、固执己见,这种思维特点,体现在许多父辈身上。

好的,就是好的。

坏的,就是坏的。

宁肯相信微信上说的都是真的。

也不相信你拆穿的所谓“真相”。

可吊诡的是,他们看上去那么固执,却又如此善变。

如果有朋友告诉他们了什么,他们会倾向于改变原先的立场,迅速相信。

如果这种说法还带有点迷信色彩。那就更信不可。

比如“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可是就发生了”;

又比如“医生都说好不了的,竟然就好了”;

再比如“xxx都不相信,可现在不得不信”;

……

诸如此类的推论,明明毫无论据可言,可他们偏偏深受吸引,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所以,带老人不能太讲理,要靠哄。

道理没必要讲的那么明白,有时候能坑就坑,要蒙则蒙。

在骗子之前先下手,骗他们相信科学,骗一个算一个。

难点二:普遍缺爱(安全感)

我问过我爸一个问题,你们这代人呀,有谁和自己父母关系好?

我爸居然想了好一会儿。。。

我发现,他们并非与自己的父母不睦,而是他们与双亲的关系往往是一种相互捆绑。

“我养活了你,你要对我好。”

“我对你好,是因为我欠你的。”

我们的父母,很多都生活在类似的亏欠感当中。

这让他们做很多事,都往往基于“我不要欠谁”,或者“谁欠了我”的逻辑当中。

因为他们成长的年代大多不太平。父母对他们最大的义务,不是爱,而是让他们活着。

所以他们极少被爱填满过,也很少能给出爱来。

当然,也没有安全感。

于是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往日里平常如斯,有时却会突然紧张。

因为他们也尝试用相同的逻辑来捆绑我们。

“我养你那么大,你为什么不听我的?”

“我都是为你好,你为什么不理解我?”

“我付出那么多,你们对得起我吗?”

相互捆绑,必有挣扎。不挣扎则已,一挣扎唯恐天雷地火,亲人变仇敌。

难点三:高度节约,消费观鸿沟

有位妈妈说,她给母亲买了很多保健品,母亲都舍不得吃。

后来她不得不买很多,堆在一起告诉娘:

你再不吃就过期了。

然后她娘才恋恋不舍地吃了。

这让我想起有位艺术家曾做过的一个展览。

展出了他母亲这一生收藏的物品。

从笔帽到牙膏盖。

应有尽有。

这哪里是他娘的陈列,分明是多少爹娘的真实写照。

这样不肯丢,可能有用。

那样不舍得,买的时候贵。

这样不要换,修修还能用。

那样不需要,瞎花什么钱!

收藏着一大堆的东西,说不上有用没用,反正不丢就是了。

这种“收藏癖”,真的很难改变。

你只能望住他们一堆的东西摇头兴叹。

劝自己,那是记忆。那是时代。

当年吃饱穿暖这么难。

难怪他们这么爱节省!

当然,别用你的消费观来教导他们。

小心他们反过来指责你浪费。

得不偿失。

难点四:真正的低头族!!

前几年的段子说:“我问我爸,爸你有微信吗?我爸摇摇头,在家说话都没人听,有什么威信!”如今这个段子哔了狗,咱爸没威信,但咱爸有微信!

家人群充满各种养生资讯、狗血鸡汤、时政八卦就不说了。

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了老人家们的二胎

我抱怨我娘爱看iPad。马上就有一群朋友出来表示:

“老人家都是网瘾少年,我已弃疗。”

“我恨不得给爹妈断网。”

“我把我妈的iPad没收了。”

“我装了一个监控App,时间一到就死机……她不知道。”

“我爸好爱看手机,没事就看。他们才是真正的低头族!”

我窃以为,他们热爱手机是因为超有时代感。

老朋友见面问,有没有微信?

就像我们当年追超女、看快男一样,谁不看就奥特曼。

微信已经成为了一种谈资、一种身份标签、一种时代象征。

有了微信才跟上时代,跟上了时代才不会老。(Ps 今年春节我回家,几位老人家纷纷表示follow了我的公号,温而时习之……这种酸爽的感觉……咳咳,我知道你们一定会看到此篇,没有恶意,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和儿女更好地相互理解)

还有一种热爱低头的理由,可能是因为本来就不擅长抬头

网瘾少年的心态往往是网中自有颜如玉、网中自有黄金屋。

网瘾老年的心态也差不多,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成家、成名、重新再来的机会。

他们在资讯中获得满足。

在社交中感知自我。

在朋友圈中找到存在。

这种心态,本该是正常的社交生活满足的。

但离开工作、脱离主流、缺乏归属感、有时还要离开故土去带孩子,不网瘾,才怪。

难点五:和解,最难!

带老人的难,还有很多很多。家家户户,各有一本难念的经。

可我觉得最难的,不是有多难,而是你无法正视它的难!

带孩子的矛盾就不说了,两辈人的矛盾、甚至三辈人的矛盾,都不嫌多。

吐槽老人带孩子的,永远比感恩老人带孩子的,多得太多。

但难的不是隔代教育,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法和解。

子女无法理解父母的倔强。

父母无法接受子女的强势。

曾经是你我出发的家,却时不时变成最伤人的地方。

可伤,是你遭遇与老人相处的问题时,期待的答案吗?

还有解吗

我不能给出答案。我只能说说我家的故事。

春节。舅妈垂危。医生说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

舅妈的女儿,就是我的表姐,一直在照顾她。

她们从未如此亲密,现在依旧不亲密。

但当姐姐给舅妈洗澡的时候,她一晚没睡。

瘦的,只有一把骨头了。

这一把骨头,是她的娘。

一个一辈子忙于工作,病入膏肓依旧迷迷糊糊要去“上班”的人。

一个疏于照管子女,但临终却要依托子女的人。

姐姐有许多不平。我知道。

但这把骨头,这辈子开始,这辈子结束。

下辈子再见。谁又记得谁。

不如临终,重新相爱。

哪怕爱一天,也比怨恨一辈子要好。

人生一世,太多难。带孩子难、带老人难,但其实

——无条件地爱对方,最难。

看了姐姐,我决定尝试放下那些难。

我不想老人只剩一把骨头的时候,再来懊悔与她们格格不入的每一天。

听听他们的故事。

聊聊他们的父母。

看到他们的成长。

尊重,爱,和解。

越是最难的事情,越要抓紧做。

不是高尚到圣母心爆棚。

而是平凡心如此,老吾老、幼吾幼。

希望孩子今后怎样对你。

就趁现在,去怎样对待你的老人。

查看全文
热门内容